回归旅游网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印度 >> 文化习俗 >> 正文

印度风土人情



印度共和国的国旗是三色加法轮,即上部为橙色,中部为白色,下部为绿色,正中间有一个蓝色法轮。国歌是《人民的意志》。国花为荷花。国鸟是蓝孑L雀。国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人口10.9亿。英语和印地语都是官方用语。首都是新德里。地理位置于南亚次大陆,东濒孟加拉湾,西临河拉伯海,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很快,出口额年年创新高,最突出的是软件业。国内资源丰富,各种矿产业储量都比较多。

1.相见礼仪

由于印度人的名字起法复杂,各地都不相同,并且很繁杂,很难叫,所以,一般人们都用简称。印度是个等级森严的国家,他们都按照职业不同而分成几个等级:婆罗门地位最高,其次是刹帝利,再其次是吠舍,首陀罗地位最低,他们连个人的姓也没有,只能用自己的职业表示身份,像木匠、皮匠、铁匠、种菜的、养猪的等。首陀罗作为一个种姓,虽然有的人也给自己起一个姓,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正由于这种情况,所以,印度人相互见面后,就要按照等级的不同施以不同的礼仪。对大人物不能随便称呼,有专门的用语,如对甘地就称“圣雄”,对泰戈尔就称“神圣的导师”。一般在同一种姓内,对长者的称谓,习惯于在前面加一个“吉”,就像我国对老者在姓后加老字相似。印度大多数人都信奉印度教,教徒之间都行宗教礼仪,他们的宗教礼仪是合十礼,或者叫合掌礼,即双手合十,举到胸前,面带微笑,说一声“纳玛斯戴”(尊崇、祝福之意)。也有行举手礼的。晚辈对特别尊敬的长辈要行吻足礼,也叫触脚礼,即见长者俯下身子去吻其足背或触摸脚跟,然后再摸一下自己的额头。现在,城市人也多用握手礼。

要特别引起注意的一点是:初次见到印度人时,他们会把头稍微向左边歪过来一些,随后立即恢复正位。不要引起误解,这是表示同意或愿意的表示。还有新年带红粉包去拜年的事情,一般是女性见到熟悉的乡亲邻里、亲朋好友,就取出红粉往对方的额头上点几点,表示祝福。现在有些年轻人把红颜色水装在水杯里或什么塑料瓶子里面,往对方身上喷射红水,表示祝福。东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相见时行嗅礼,即两个见面后,要把嘴和鼻子紧紧贴在对方的脸上,用力吸气,口里说着“嗅一嗅我”!

如果有机会到印度人家里去做客的话,进门一定要先脱鞋,再鞠躬,最后行合十礼(进庙宇时,也要如此这般地行礼)。一般印度人家里都有地毡,客人要盘膝坐在地毡上,即把两只脚交叉后置于腿上,双手放在膝上。现在,城市人多用椅子和沙发,有些在沙发和椅子上也采用上述坐法,是习惯使然。

2.仪态礼仪

印度男人手腕上戴的线圈叫佩圣线,是等级制的标志。按照他们的规定,圣线由三股线拧结而成,婆罗门种姓的人所戴的是棉线圈,刹帝利种姓的人所戴的是亚麻线圈,吠舍种姓的人所戴的是毛线圈,而首陀罗种姓的人和贱民是没有权利戴圣线圈的。小男孩第一次戴圣线圈时还要举行仪式,请祭司。所以,当见到这种情况后不要产生误解。

3.服饰礼仪

由于印度地处热带,一年四季气候炎热,所以,男士多用白色服装。传统的男子服装叫“托蒂”和“古尔达”,又宽又大,适合于热天穿着。出门时,有的男子穿猎装,政府职员和教师们一般都穿西服,由于印度被英国人统治时间较长,现在流行的服装是西服多于传统服装,传统服装多在家里穿用。还有一种印度人常穿的服装是小竖领、单排扣,很像我国的中山装样式。

印度妇女的传统服装主要是纱丽和旁遮普服。纱丽其实就是一块布,其质地各异、颜色多样、图案别致。穿用纱丽时,必须配上衬裙和紧身胸衣,然后把纱丽裹在身上,要把臂部和腰部要露在外面,这是一般的穿用法。不同地区和不同种姓的人缠裹纱丽的方法也有不同,劳动妇女和养尊处优的贵妇们也有不同的缠裹方法。

旁遮普服是三件套装,上衣是和膝部一样长短的宽松服,胸前、领口和袖口处都印有或绣有各种图案,下身是一条紧身裤,脖子里披搭一条纱巾。这是印度妇女最爱穿用的传统服装,尤其是一些年轻女士和一些爱讲究时髦的女士十分喜爱穿戴。

印度妇女特别喜爱各式各样的首饰,大概是习惯相传的缘故吧。首饰的种类也很多,像耳环,由金、银、铜、宝石、象骨、牛骨等材料制成,式样繁多,不同的服装要佩戴不同的耳环;鼻环就更特别了,在鼻子两侧穿孔戴上环子,尤其特殊的是:在结婚时,要把鼻环同头上的饰物用一根金链或银链串接起来;手镯和戒指不仅妇女喜爱,而且男子也不例外,他们把此物视为长寿和幸福的吉祥物。锡克教徒男女必须戴手镯。项链更是五花八门,宝石、珍珠、黄玉、水晶、奇石、象骨等争辉斗艳。还有脚镯和脚铃,有的脚铃多达上百个,走起路来,声响很大,就像他们的舞蹈演员一样,使脚铃发出大而且有节奏的叮咚声来。

4.饮食礼仪

主食是米饭,油炸薄饼和烙的薄饼也很流行。吃的蔬菜和我国常吃的蔬菜相似,不过他们做菜时放的调味品特别多,最常用的是咖喱粉,每菜必放,每汤必放,此外,还有肉桂、豆蔻、丁香、茴香、黑胡椒、生姜、大蒜、辣椒等。印度的豆子种类很多,每餐必有豆泡汤,加上各种调料,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印度人很爱吃甜食,煎炸烘烤的甜食样式很多,都是甜得要死。“墩杜里鸡”是他们的名菜,把鸡腿或鸡肉的表面上沾上各种调料后,放在炭火炉子上烤.吃起来肉嫩可口。印度当地人吃饭不用筷子,也不用刀、叉、勺,而是用手就可以了,或是用手把菜卷在饼里,或是用手把米饭与菜混合后用手抓着吃。

印度有很多种宗教,绝大多数是印度教,教徒都把牛视为神灵所以不吃牛肉,也有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以其纯洁和高贵为自誉,大多数是以出身门第高贵而自豪的人。佛教徒也有很多不吃荤腥,只吃素食的。印度从英国人那里学到喝下午茶的习惯,在牛奶中放入若干水,再放茶叶煮一会儿,滤出茶叶,放糖就可喝。多数印度人以冰冷的白开水为最佳饮品。他们的早餐也是从英国学来的,牛奶、面包、果酱、黄油。

此外,印度地处热带,气候炎热,出产水果十分丰富,所以,他们吃水果的习惯和爱好是很突出的。戒酒很普遍。不能在同一个食盘里众人取食,也不吃蘑菇、木耳和笋类蔬菜。

5.婚丧喜庆礼仪

印度是个文明古国,传统习俗很多,在婚丧方面也不例外。如在传统中,不同种姓间不能通婚。在同一种姓间通婚时,家长有意时,就请占星师算生辰八字,如果合适就要谈判嫁妆,然后,决定婚姻关系。至今大多数人的婚姻是父母包办代替的,自由恋爱的也有,但很多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成功的很少,由此也引起一些悲剧发生。印度人口仅次于我国,民族种类也很多,各个民族在婚丧嫁娶方面都有不同的风俗,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古老,有的现代。

印度婚俗中的嫁妆制度是个很特殊的问题,由于女儿出嫁,必须要有像样的嫁妆,不然女儿就嫁不出去。并且,嫁妆的多少要以男方的社会地位高低来决定,地位越高,嫁妆就要越多。因此,女方的父母要根据经济状况来选择女婿。往往为了嫁妆的多少而双方父母之间讨价还价。结婚仪式的费用也要由女方父母承担。如果结婚时的嫁妆少,就要遭到别人的讥笑,还要受到丈夫和公婆的刁难。

童婚在印度也比较普遍。至今,印度还存在着很多的部落,婚姻关系很复杂,有一些部落还处于母系社会阶段,一妻多夫、兄弟共妻、姐妹共夫,甚至还有岳父死后,娶丈母娘为妻的。

秋冬季,天稍微凉快一些,是举行婚礼的高峰期。傍晚时,有乐队伴奏,有打灯照明的,新郎骑马,还要找一个男童作为伴郎,紧跟新郎的是一群小伙、姑娘、小孩组成的舞蹈队,最后是一群妇女,他们组成一个大队护送新郎去娶亲。新娘家一般选择一个空旷地搭起大棚,铺上地毯,放上桌椅,摆上酒菜。新郎来到后,就和新娘并肩而坐,在乐曲伴奏下,接受来宾们的祝贺,撒花瓣,抛染色米,送礼品等。这是印度最一般的婚礼。有的民族婚礼很特别,如比尔族人,首先是在选定的吉日里,新娘的父亲带上家庭成员去新郎家拜访,第二天新郎在父母陪伴下来到新娘家,用宝剑击碎一个柜子,然后招待宾客。新娘进行洗浴式后,与新郎一起走进婚礼间。有的部落流行女方招婿,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把新郎送到新娘家里,在新娘家里再举行仪式为正式结婚。那加人家的女儿13岁后就要离开父母,住在公房,自己找意中人。男子在13岁以后也要住进公房,自己找意中人。找到后,征得双方父母同意之后,男方要在女方家劳动一年,如果女方本人和家人满意就正式结婚,男方给女方很多实物,叫身价钱。泰米尔人的婚礼要在寺庙举行,由祭司主持,栽纪念树,系“塔里”,举行仪式。

印度人的丧葬习俗各式各样,像婆罗门贵族死后要擦洗身体,举行净身仪式,尸体周围要撒大米、洒水、丢钱,口、鼻、耳孔处涂乳油,然后放在柴堆上,由儿子点燃,众人诵经火化。印度教徒死后多在恒河边上火化。像土著人死后第九天招魂,还要举丧、敬祖、念咒、喝酒和跳舞。

6.商务礼仪

接触印度商人或与其做生意,要尊重他们的民俗、教义,要热情有礼,准备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更重要,说清楚利益关系,最好直接与决策者高层人士谈判为好。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艺术建筑遗产、外国风情等,避免谈及政治、宗教、贫困、天气、个人的问题,也不要涉及巴基斯坦等地的敏感话题。要了解其家族状况,选择合伙人时最好找代理人,避免发生争议,合同要写得严密,以英文和当地文字书写。有款待和其他招待活动时,应邀请携带夫人。印度教徒不让别人接触自己的食物,不吃牛肉,素食者很多。他们重视家庭,谦虚为荣,俭朴为德。男人不能与女人握手,更不能在公共场所与单身女人说话。传递东西时,一律用右手。

7.旅游礼仪

印度历史悠久,文化古迹很多,旅游的名胜和景点十分丰富。现在印度政府已经把旅游业作为创汇的重要产业大力发展。最著名的有卡杰拉霍,庙宇集中,以女性为主题的雕塑很多,技艺高超。这里还有城堡、博物馆、瀑布。还有迈索尔、那兰陀、泰姬陵、阿格拉堡、阿迦汗宫、阿拉哈巴德、阿约提亚、阿旃陀石窟、安达曼一尼科巴群岛、奥兰加巴德、巴哈伊教庙、甘地陵、甘吉布勒姆、戈玛特斯瓦拉巨像、赫尔德瓦尔、红堡、胡马雍墓、贾玛寺、库塔布塔、拉克希米一纳拉因庙、老堡、鹿野苑、菩提伽耶、乔格瀑布、桑奇大塔、太阳神庙、乌贾因、锡坎德拉、印度博物馆等都是很著名的名城、名山、名地、名河。印度人热情、开朗,尤其女孩子爱说爱笑,天性活泼,对外国人也很友好。他们习惯于问题提得总是很长,也善于演讲与辩论。如果要去印度旅游,这些情况必须了解。另外,印度人崇拜牛,视牛为神,不能伤害,见了要回避。有的地方崇拜猴子,有的地方崇拜蛇,拉贾斯坦邦还崇拜老鼠。还有一种奇怪现象就是打扮得很妖艳的乞讨女子,她们被视为神的新娘,遇到乞讨时,必须给钱。

8.主要民俗

印度的民俗很多,这里把主要的民俗作简要介绍。婴儿命名礼,就是孩子出生后,要请祭司和众乡亲到家里来,举行命名仪式。剃发礼,印度教徒家的男孩刚满3岁时,要请祭司、理发师、众乡亲,搭彩棚,划方阵、画图案、撒大米,举行仪式。拜师礼,印度教徒的男孩子在5~8岁期间要举行此礼,拜师礼也叫入法礼。这是印度在梵行期必须进行的礼仪。父母把男孩洗浴打扮后,送给宗教导师,导师要送给男孩离家苦修的衣服、腰带、绶圣带、兽皮衣、木棍等物,男孩要向太阳祈祷,导师诵经,仪式结束后,男孩去导师家同住、学习直到梵行期结束(约1~4年),才能回家,开始过家居期。

印度教徒认为,人生渺小、孤独、寡闻,为了弥补其不足,就要走遍天下,增长知识。同时又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罪孽深重,为了使这无边的轮回之苦消除干净,就要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磨炼。因此,打禅修炼、流浪乞讨比起饱食终日、居家无忧的生活要神圣、洁净。于是,他们把人生分为四个时期,最后一个就是苦行期。这样就出现了苦行僧。他们摒弃物质享受,追求心灵解脱,离家出走,寻找深山野林或理想之地,或祈祷,或云游,或狂叫,或静坐鹅卵石上、蚂蚁窝边、荒山树下,耳不闻,目不视,有的就此涅粲超升.离开人世烦恼。有的苦行僧习练瑜伽术,怀有一身绝技。

印度的节日之多是世界闻名的,政治性的节日是独立日、共和国日。独立日是纪念1947年8月15日,印度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的节日。每年要举国庆祝,在首都及其他地方兴行盛大群众性庆典,总统及政府要员出席,总理讲话、升国旗、游行等。每年的1月26日是共和国日,这是印度共和国成立的日子,庆祝大会很隆重,事前准备好长时间,搭检阅台、看台,排练队形,设计和制作彩车等,群众大会人很多,要举行阅兵式、群众游行、总统发表讲话,检阅三军,各地的各种各样的采车设计制作得十分别致美观,在整个过程中还要展示大炮、飞机、军舰、导弹及各种武器的模型和各个兵种,还有详细的解说词在广播中播放,整个仪式需好几个小时。三天后,军队要举行回营礼。

宗教节日就更多了,像印度教的洒红节,就是全国性的重要节日,这一天,不管什么种姓和教派,都在一起狂欢,不管什么人,只要一碰面就洒红粉,有的是洒红水,唱歌跳舞,男女嬉闹追逐,直到雄鸡报晓为止。十胜节要连续十天,唱戏、朗诵诗书、做纸人、举行仪式,第十天的晚上达到高潮。灯节是全国性节日,要进行半个月,据说是女财神拉克西米在人间巡访的日子。人们采购各种艳丽的灯笼,还有蜡烛、甜食、鞭炮,家家户户都做好菜,全家团圆,还要敬神敬祖,就像我国的过年一样。此外还有克里希那诞辰节、比忽节、吉祥线节、湿婆节、杜尔迦女神节、像头神节、雨季节、游神车节等。

9,主要禁忌

除了各民族各宗教都有自己不同的禁忌外,带有普遍性的禁忌主要是:忌用左手拿东西、接东西、传东西、递东西;忌用猪的图形作商标;不能动别人的头,小孩的头也不能触摸;“3”、“13”是忌数,南方忌“1、3、7”;睡觉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日食、月食禁忌走动、男女同房;婴儿忌照镜子;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白头巾、剃头;晚上忌谈蛇;出门时碰到猫、蛇是不祥之兆.应返回;开始做某件事情时,打喷嚏时要应马上停止。他们忌讳别人看见自己的皮肤,女人的裙子要盖住脚背。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