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旅游网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尼泊尔 >> 加德满都 >> 正文

加德满都:尼泊尔的灵魂之都

 

作为尼泊尔的首都,人们总喜欢用“屋有多少,庙有多少;人有多少,神有多少”来形容 加德满都 。在这座不大的城市,共拥有大大小小的神庙寺、塔2700多个。其中,在占地仅7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就分布着庙宇、佛堂、经塔250多座,供奉着 印度 教的3300万神灵——而尼泊尔全国总人口数还不足3000万!

加德满都的“两副面孔”

加德满都位于加德满都河谷西北部,巴格马蒂河和比兴马提河的交汇处,素有“山中天堂”的美称。这是一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尼泊尔的历代王朝在这里修建了数目众多的宫殿、庙宇、宝塔、殿堂和寺院等,数目之多,简直可以用“五步一庙、十步一庵”来形容。因此,加德满都又被人们称为“寺庙之城”。


 


杜巴广场

 

在梵语中,加德满都的意思是“独木之寺”,相传在公元16世纪,李查维王朝的国王在市中心用一棵大树修造出一幢三重檐的塔庙式建筑。后来,人们就以这座建筑为中心,大兴土木,修造房屋,向外扩展,从而形成了加德满都市。这种说法之外,关于加德满都名称的来历,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别的传说……


 


猴庙

 

虽然关于加德满都名字的来历说法不一,但每一个加德满都人、或者每一个去过加德满都的人都一致认为:事实上,今天的加德满都同时拥有着两副面孔——它既是一个随处遍布着红墙庙宇的宗教圣地;又是一个秩序混乱,到处充斥着猴子、黄牛、乞丐、行人、三轮车的混乱都市。

加德满都也像我国的许多城市一样,有新、旧城之分。旧城是加德满都的西区, 新城 则是融合了传统风貌和西方文化的东区。其中,在旧城除了新修的一条商业街之外,仍旧保持着尼泊尔的传统风貌。在这些迷宫一样蜿蜒曲折的小巷两旁,密密麻麻地拥挤着三四层高的小楼。通常情况下,往往楼上是住家,楼下则是店面。

这些店铺从外面看去,无一例外都显得又破又旧,有些店面甚至连柜台也没有,货品就直接堆放在地上,然而,当你走进去一看,却发现里面竟然铺着地毯,摆着古董,十分精致豪华。而店主们,大多懒懒散散地盘腿坐在旁边,既不为自己的商品吆喝,也不积极招揽客人。

此外,在这些“时光隧道”般古老的小巷中,还散布着很多小寺院。有些寺院里甚至还住着僧侣的家人。这些寺院里,往往都立着大大小小的白塔,而这些白塔在民居的庭院里也常常可以见到。

 

加德满都主要居住的是尼瓦尔族人,他们大多信奉印度教和佛教。传统的印度教家庭每天都要做“普贾”(敬神与血祭仪式)。每天清晨,人们带着大米、水果、鲜花等物品到庙里去供奉,向神灵祈福。供奉后,带着一部分供品回到家中,把这些神灵赐福过的圣物分给亲人,祈求全家在神灵的庇护下度过美好的一天。


 


寺庙众多

 

有时人们不急着回家,就坐在门口的台座上,靠着寺院已有百年历史的木柱,跟邻居闲话家常。尤其是年轻人,总喜欢将约会的地点选在市中心的神庙台阶上,毫不避讳地在信奉的神明面前与心爱的人耳鬓厮磨。

在神庙的台阶下,做买卖的、开三轮的和来往的行人挤作一团,加上到处溜达的神牛和鸽子,往往让游人有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恍惚之感。与我国庄严肃穆的寺庙不同,在这个粗看之下颇为嘈杂的城市里,宗教信仰与人们的生活已经血肉相连、不可分离。


 


古老精致的建筑也是加德满都的灵魂

 

巴格马蒂河边的苦行僧

一般说来,外国游客通常会选在加德满都市的泰米尔区落脚。这是一个专门为旅行者开辟的生活区域,这里集中了上百家大小不一的旅店、餐馆、旅行社、钱币兑换处、小超市等等生活必须设施,以及成千上万家出售各种货品的小商店。

从泰米尔区出发,步行穿过大街小巷,10分钟左右就能到达加德满都最著名的广场——杜巴广场。事实上,尼泊尔全国共有3个广场都以“杜巴广场”为名,它们分别位于加德满都、巴德岗和 帕坦 3座城市,分别是当年3个王国的王宫广场。

相传,在马拉王朝第六代国王死后,他的3个儿子各据一方,自立为王,分别在这3个城市建立了独立王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每个王国都建有自己的王宫和王宫广场(也即杜巴广场)。为了相互攀比,这3个国王不惜耗尽国力大兴土木,修建神庙供奉不同的神祇……

其中,位于加德满都市的杜巴广场,被称为“观赏尼泊尔寺庙建筑最好的地方”。这里囊括了尼泊尔16世纪至19世纪之间的古迹建筑精华,广场上总共有50座以上的寺庙和宫殿。这些寺庙外观上看都十分类似,比较著名的有活女神院、纳拉扬神庙、湿婆神庙、湿婆—巴瓦娣庙屋、普拉塔布马拉国王雕像、哈努曼猴神宫、库里须那寺等。但很多寺庙只对印度教徒开放,普通游客是进不去的。


 


加德满都

 

整个广场由3个分散的小广场组成,广场的主区位于西面,副区则位于杜巴广场的东北部,那里有皇宫旧址的入口,南面是巴山塔布广场。广场上最显眼的建筑是三重檐九重台阶的太后庙。在神庙高大的台阶上,总是有很多人坐着晒太阳、看风景。更惹人注目的是屋檐斜撑上雕刻的那些性爱场面,对印度教徒而言,生殖崇拜也是信仰的一部分。太后庙对面的嘉格纳神庙屋檐下也有类似的“限制级”雕刻,而且更多更精美,因此人们也称之为“爱神庙”。

 

距离爱神庙不远,黑拜拉弗的大型浮雕镶嵌在建筑表面。黑拜拉弗又称为大黑天神,是湿婆最恐怖的化身——那浮雕眼球凸出,露出白森森的尖牙,表情狰狞,6只手分持不同的法器,其中还包括一颗流血的人头。清晨前去上贡的人会在神像周围点上蜡烛,摇曳烛光的映衬下,那浮雕显得越加庄严肃穆。此外,广场上还有尼泊尔的王家御用神庙塔莱珠女神庙、加德满都的故宫哈努曼宫、中央政府大厦、狮宫、比姆森塔、烈士纪念碑等众多名胜古迹。

 


以印度教为国教

 

除了寺庙古迹之外,杜巴广场还有一群流动的风景——那就是脸上涂着彩色条纹、蓬头垢面的苦行僧。他们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子,身穿黄色或的薄薄僧袍,打着赤脚,在杜巴广场上或坐、或站地晒着太阳。如果有游客要为他们照相,则需要支付每人1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7元)以上的布施。

在尼泊尔,苦行僧被叫做Baba,意思是“圣人”。他们被看成是来凡尘普度众生的“神的使者”,受到人们的广泛尊重。后来我们了解到,加德满都的苦行僧并不限于杜巴广场一处,他们中的更多人往往选择居住在当地最大的露天火葬场——巴格马蒂河边的帕斯帕提纳神庙(俗称“烧尸庙”)附近。

帕斯帕提纳神庙是尼泊尔规模最大的印度教神庙,这里常常会举行火葬仪式。尽管神庙内部只有印度教徒才能进入,但举行烧尸仪式的地方却在庙外的巴格马蒂河边及周围,对游客没有任何限制。有意思的是,横跨在巴格马蒂河上的一座石孔桥将火葬场分成了两部分:桥南的火葬场由7个水泥平台组成,专供印度教的平民使用;桥北的火葬场由2个同样的平台组成,专供印度教的贵族使用。贫民也好,贵族也罢,火化后,他们的骨灰都将被推入河中,流向印度的恒河。


 


苦行僧

 

苦行僧的“隐居洞”沿着巴格马蒂河的两岸分布。苦行僧根据信奉神灵的不同被划分为很多派别,根据他们的条纹图案和衣着,大致可以分为湿婆派和毗湿奴派。他们的苦行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面壁冥想,有的是徒步山林,有的是苦练瑜伽,还有的则是坚持不睡觉……

一年只出巡6次的库玛丽活女神

除了苦行僧,加德满都最神秘、最荣耀的就是他们的库玛丽“活女神”。从普通民众到国王,都有敬奉库玛丽女神的风俗。库玛丽在尼泊尔语中是“童贞女”的意思,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化身,象征着纯洁。

 

她们被安置在加德满都杜巴广场南端的一座三层建筑的白色小院内。小院外墙的木雕窗稍稍凸出于墙面,所有的窗户一律呈褐色,门口有两座石狮守护。这是世界上最奇妙的寺庙,里面供奉的不是泥胎铜塑的雕像,而是活生生的女神——库玛丽。

事实上,这是一个按照严格程序筛选出来的小女孩。作为女神的化身,小女孩从被选中之日起,就要离开自己的家人,居住在女神庙内。她们被禁止接触外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没有亲情、友情。

活女神由王家祭司亲自挑选,程序十分严格。候选的女童年龄多在4、5岁左右,全都是贵族——释迦族(释迦牟尼的种族)的女儿。她们必须是身体完美无瑕,没有流过血,没有生过病的“处女”,此外还必须满足32个吉祥的特征。从眼睛的颜色、牙齿的形状到说话的声音都有要求。比如,脖子必须像贝壳般发亮,身体必须像菩提树一样挺拔,眼睛和头发必须黑得发亮,手脚必须修长等。

据说,挑选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把候选的几个女童单独关在大殿内的黑屋子里,与血淋淋的水牛头、骷髅头一起过夜,只有始终面无惧色的那个女孩,才能成为库玛丽女神的化身。等到占星家确认这女孩的星座与国王吻合后,才最终认定为真命女神,进入女神庙内居住。

被选中的女孩,从此离开了世俗生活,终日生活在这座寂静、庄严的院子里,开始她极为荣耀却又极为孤独的活女神生涯。库玛丽女神每年会有6次出巡,出巡时,她的额上会涂满的香料,额头正中则绘出一只智慧之眼;头上插满鲜花和珠宝,衣饰繁复华丽,端坐在黄金宝座上。

比如,在每年9月26日的女神节上,国王也会参加典礼,并由库玛丽女神为他赐福点红。除了出巡期间,她们不能迈出小院一步,人们只能偶尔透过楼上雕花的金窗一睹库玛丽的真容。她们的一颦一笑都可能被信徒视作吉凶之兆,因此她们在人前总是面无表情、谨言慎行,

然而,当这个被选中的女孩到十二三岁、第一次出现生理期,或者因为意外受伤流血之后,她就会失去女神的光环,从而被新一任的活女神取代。恢复普通少女身份后的她们,必须搬离女神庙,陷入十分悲惨的生活。她们不仅要面对现代教育的缺失、亲友的疏离,而且大多只能终生独身,因为在民间传说中,任何男子只要与前任库玛丽结婚,会在数月内死于咳血……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