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旅游网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意大利 >> 威尼斯攻略 >> 正文

威尼斯拒绝改变 闻名世界传统手工艺


水威尼斯是一座非常静的城市,它的静并非是远离尘嚣,而是很难让人们的心中捕捉到时间流逝的痕迹。曾经兴盛至极的帝国商都已将自己最璀璨的历史深深地烙在子子孙孙的心上,百年间来像一道魔咒,萦绕着无数后代的民族精神。在他们的眼中,威尼斯是一张发黄的底片。最初那一次惊天动地的曝光在时光的侵蚀下依旧难以磨灭,并在每一代威尼斯人的脑海中冲出同样的辉煌。当地的手工艺人,或是试图挽救本土文化的工作者,都在面对着急速发展的旅游业和日益走向衰落的传统工艺。它们无奈地向世人传达着这样一个讯息:威尼斯

水城威尼斯的主岛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没汽车的小城,自然也很少有宽敞的街道,但时尚就隐藏在小巷的深处。有不少特色小店通过橱窗,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威尼斯人的艺术细胞。面具和玻璃制品是这里的特色。许多店里出售各色面具,有的是淡蓝底色、金色眼影的美女造型;有的是五官局促、黑额白腮的小丑模样;还有凶神恶煞、面目狰狞的鬼怪造型。

畏惧改变的人们使得“未来”成为了此地的禁语。自己的家园和传统工艺逐渐淹没在行色匆匆的游人中,使威尼斯人感到了空前的不安与深深的迷惘,他们唯一期盼的是用时间去修复记忆中那座辉煌的历史古城,他们唯一能做的是用未来去填补过去。

瓶颈期的坚守




威尼斯千年的历史文明孕育了许多闻名世界的传统手工艺。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威尼斯的面具和穆拉诺岛(Murano)的玻璃。威尼斯面具制造估计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大约12至13世纪之间。最初人们佩戴面具是为了在部分公共场合隐藏自己的身份,后来越来越流行的面具使很多人放弃了使用自己的本来面目,直到17世纪,天主教教堂才立法将佩戴面具严格限制在嘉年华举办期之内。

最常见的面具有两种,一种叫Bauta,是能遮盖住整个脸的面具,而只遮住上半张脸的叫Columbino。面具的取材可以是皮革也可以是麻纸,但制作的基本工序是相同的。玻璃的工艺则相比成熟得较晚,大约700年前才在威尼斯兴起。由于害怕引起火灾,当时的总督将所有的作坊都迁到了临近的穆拉诺岛,这才成就了今天游客如梭的玻璃岛。

如今,传统的威尼斯手工艺正经受着机械规模生产的巨大冲击。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品已逐渐取代了纯粹的手工制品,而工厂里也雇佣起了大批的外国移民。满布街头的商铺都挂满了价格低廉的从中国和非洲舶来的塑料面具,翻开穆拉诺岛的玻璃器皿,下面也常常能找寻到“Made in China”的痕迹。真正懂得欣赏艺术品的游客越来越少,大家似乎更多地将威尼斯面具作为旅游符号而收入囊中。少数艺术家为了梦想还在努力坚持,可面对现实的夹击,传统手工艺似乎到了瓶颈期,不知被贴上旅游纪念品标签的艺术还能延续多久。

寂寞皮具店




在圣马可广场的运河旁,一家雅致的鞋店,有许多款式别致的男鞋,全部由上等牛皮手工精制而成。店主是一对穿着精致的老年夫妇,像是遗留在世的贵族后代,眼中有着冷冷的威严和距离感。

挑一双款式十分古典的鞋试穿,那鞋的鞋带与平常的都不一样,由一根牛皮削成,老太太递过鞋拔子,然后站在一旁看着。鞋的质量不错,价格也不贵,才400多欧元,只是鞋底过于光滑,最终还是放弃。仔细地放回去,说了声谢谢,但那老太太的脸色却不好看。这家店生意太清淡了,在停留的10多分钟里,外面有不少游人走过,影子投射到房间里来,但无人进来。店内十分寂静。为数不少的鞋陈列在橡木的架子上,发出幽暗的光,无声似梦。在这个越来越粗鄙化的年代,一些精雅之物自然会如此寂寞。在鞋店不远处有一家皮具店,老板算是做皮革生意的哲人了。我第一次就被这家皮具店吸引住了。静静的,无人,我敲了敲门才进入。里面摆设着不少设计十分古朴的皮包、皮鞋、皮面笔记本,从装饰盒一直到马鞍。我看上的一个小小的皮包,标价90欧元。隔了很久,才从里面的作坊里静静走出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眼睛很有神。在我们谈话的时候,他没有做成一单生意,显得有些落魄。

我第二次去时,彼此熟悉了许多,他与我聊他的家庭和两个女儿。他一边摸着一双柔软的皮拖鞋,一边说:“现在一些年轻人十分可怜,穿的鞋都是一些塑料制品,穿的衣服也是化纤面料的,而皮革、丝绸这些最自然舒适的材料,他们已经很少享受到了。”又有几位客人进来了,没打招呼,就直接拿起皮具来看,他一边用法语与她们打着招呼,一边小声地对我说:“你看,又是不打招呼的。我一天下来十分疲惫,我不是没钱,但我坚持我的价格,因为我的鞋就值这么多钱。”说这话时,他的样子像一个哲人。深沉、睿智而有些忧郁,我很难见到这样艺术家型的商人,与那些花言巧语的商人完全不同。正是威尼斯的氛围,造就了他这样的淡定和一丝隐隐的失落和焦虑。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