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旅游网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中东 >> 更多中东 >> 正文

沙特古城奈季兰 探寻“深坑下的白骨城”

标签:也门 古城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淼】奈季兰是沙特南部山区边城,此地和也门北部地区相连,那里是“基地”组织的老巢,当地人提醒,切勿开车深入山脉腹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虎口。其实奈季兰不仅是因与“基地”组织近在咫尺而被世人关注,历史上它就因为地处要津,而成为利益和信仰不同的各方必争之地。在这里掩藏着一座被称为“深坑下的白骨城”的历史遗迹,曾一次导致2万基督徒被犹太教徒屠杀的历史事件被真实记录在《古兰经》中,而且也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累累白骨让人脊背发凉

从沙特首都 利雅得 驱车一路向南,穿越1300公里的沙漠,在阿西尔山脉脚下是有3000年历史的古城奈季兰。“乌赫杜德”是奈季兰的旧称,从公元前开始,这片沙漠边缘的绿洲就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商,从红海岸边运来的货物沿着山路一直向北,直达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因为地理位置重要,这里成了利益和信仰不同的各方必争之地。几千年来,这里的统治者变换数次,宗教信仰也从拜物教、基督教、犹太教而转为伊斯兰教。直到今天,奈季兰依然暗潮涌动。

从奈季兰市中心向大山出发,沿途尽是由红土堆砌、房顶四周竖起白色尖角的南阿拉伯风格建筑。从一处不起眼的岔路开车驶入,奈季兰博物馆的招牌出现在椰枣树林中,低矮的一层平房建筑后面是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大片空地,透过铁丝网望去,一座石砌的古城遗迹依稀可辨。现今挖掘出来的古城遗迹长宽各230米,石砌的城墙环绕四周,从城内不同的房屋布局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出卧室、厨房、会客厅的模样,四处散落着陶制水缸、水盆,充满了生活气息。石墙上刻画的蛇形图案栩栩如生,许多花岗岩石碑和墙面还保存了大量古也门文字和书法,成为研究古代也门历史的珍贵史料。

稍微留心就能发现至今在遗迹的地面和墙体里还散布着累累白骨。尽管许多白骨历经岁月变得细碎,但仍清晰可见,令人在40度的高温下依然感觉到脊背发凉。

阿拉伯半岛历史出现拐点

公元6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希木叶尔王国最后一任国王努瓦斯皈依了犹太教,并将其在整个也门地区传播。公元524年,努瓦斯带领军队跨过也门山区,发起了对奈季兰的进攻。经过5个月的围城,努瓦斯发出最后通牒,城内的2万名基督徒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改变信仰皈依犹太教,要么死亡。所有人都选择了以死殉教。于是,努瓦斯命人挖掘了巨大的深坑,在其中堆满柴火,将2万人全部逼入深坑后放火烧死。100年后征服奈季兰的阿拉伯人将这里称作“乌赫杜德”,即阿拉伯语中“刻痕”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指在古城遗迹中随处可见的骨痕。

乌赫杜德大屠杀事件激起了基督教世界的强烈反响,信仰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军队横跨红海,在也门地区消灭了希木叶尔国的军队。尽管基督教势力又夺回奈季兰,但再也无法在当地建立起强有力的政权。客观上,犹太教和基督教势力的互相攻伐,阻断了连通阿拉伯半岛南北的商路,也削弱了奈季兰的贸易中心地位,为即将从阿拉伯半岛西部兴起的伊斯兰教创造了外部环境。阿拉伯半岛的历史也在此出现拐点,文明中心从南部逐渐北移至麦加和 麦地那 地区。

参观须有特别许可证

努瓦斯的屠杀没有被淹没在历史中。《古兰经》真实记录并且批判了这一事件,“愿掘坑的人们,被弃绝”,“那坑里有燃料点着的火”, “当时,他们坐在坑边”,“他们见证自己对信士们的罪行”。

今天,伊斯兰教是沙特的国教,其他宗教信仰在沙特是极其敏感的话题。乌赫杜德遗迹由于涉及了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冲突,更是被沙特政府视为“特殊历史遗产”,参观古城遗迹和博物馆都必须先申请许可证,获准参观的基本上仅限于与沙特政府相关的考古和文化交流活动。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