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旅游网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中东 >> 埃及攻略 >> 正文

埃及摩西山 感受三教圣地和谐的美

 

 

【环球时报赴 埃及 特约记者 王淼】中东战乱纷纷,表面上是领土、石油等利益之争,从某种层面上说,这也是宗教的冲突。不同的宗教能否放下异见,跨越鸿沟,和谐共生?这样的天方夜谭在埃及东部西奈半岛的摩西山上实现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将摩西山视为圣地,而夜登摩西山的传统有1500年的历史,在摩西山你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漆黑的夜晚,狭窄的山路上,每当犹太教徒的队伍需要休息和停留时,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很少抱怨或拥挤,有时还会让出自己的骆驼给更需要的犹太老人。当爬山中有人意外受伤时,各个宗教和教派的信徒都会尽力施以援手,毫无教派分界。

夜登摩西山,路途艰险

海拔2285米的摩西山是西奈半岛的第二高峰,周围上百公里环绕着砾石形成的山脉,由于雨水稀少,当地植被很少,许多山坡寸草不生。在犹太历史中此山是上帝发出启示的主要地点,根据《圣经》,上帝在此向摩西显灵,并赐给他十诫,该山因此著名。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说中也是圣地。这座山长期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视为圣地。从公元6世纪开始,随着基督教的圣凯瑟琳修道院在摩西山脚修建起来,兴起了夜登摩西山的朝圣之旅。夜登摩西山,主要是后人为了模仿先知摩西在上帝召唤时的夜登之举。

午夜子时,几条山间小路传出驼铃声和脚步声,当地贝都因人向导带着各自的队伍集合在圣凯瑟琳修道院外的空地上。人数清点完毕,各队人马开始沿着修建于公元19世纪的“官道” 上山 ,这条至少有8公里长的山路蜿蜒崎岖,遍布碎石,攀登十分艰苦。无论是戴着高角阔沿大帽、嘴中不停念着经文的犹太教拉比,还是从世界各地不远万里前来朝圣的基督教徒以及头戴白帽、身披白布的穆斯林,所有人都严格按照朝圣的规矩,缓慢而坚定地上山。

攀登的最后一段路是在山崖的岩石上凿出的3750级台阶,不要说年长者,就是体力充沛的年轻人攀登起来也很不容易。这条古代修道士历经百年凿刻出的路,处处怪石嶙峋,很多悬崖峭壁,因此许多人都是在日出后开始这段登顶的最后冲刺。

放下宗教,互相帮扶

攀登摩西山的过程中,许多人在沿途因不慎而受伤,或因体力透支而难以继续。每当有人身体不适时,往往会看到身边的人们摈弃宗教、人种、国籍的区别,伸出援手。

山路沿途的一些贝都因部落居民常常会在一些露天的休息站用传统的陶制水罐提前准备好饮水,给口渴又无处寻找水源的朝圣者饮用。

可以说,在这条朝圣之路上,回归善良的本性是所有朝圣者共同的意愿。一位在当地专门负责接待和引导犹太朝圣团队的犹太拉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过:“如果一个人连朝圣之路都无法走好,那么,他的人生和信仰又怎么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呢?”


 




 

三大宗教和谐共处

基督教从公元3世纪开始就在摩西山脚建立起修行的居所,直到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授命在摩西山脚修建了在当时算是规模宏大的圣凯瑟琳修道院。

摩西山的山顶并不宽敞,几个互相连接的平台由千年以来的各个宗教的信徒不断修建。一座犹太教会堂,一个基督教小教堂和一座方形小清真寺互相辉映,成为三教在摩西山顶这块圣地的象征。

犹太教徒登顶后,会在拉比的带领下集中在犹太教会堂的断墙前,敲响断墙上的铜钟,念诵经文祷告。这座犹太教会堂始建于公元532年,经历过多次毁坏,又多次重建,现存的犹太教会堂建于1934年,但仍使用千年前初建时的石料。

基督教堂常年铁锁封门,现在并不开放,主要是因为基督教徒来到西奈后主要的礼拜地在摩西山脚的圣凯瑟琳修道院,不过小教堂以北数百米的一个山洞,被认为就是上帝与摩西订立“十诫”的地点,因此,基督教徒往往会前往这里参观。

穆斯林则聚集在几十米外另一个平台上的清真寺内,完成每天五次礼拜中的第一次“晨礼”。三教信徒的数百人在山顶各自完成必要的宗教仪式,宁静祥和,全无纷争。

远远望去,一个铜钟、一块铁十字架和一弯新月,并排出现在摩西山顶的天际线,真可谓对“和谐”一词的完美诠释。

当代阿以冲突历经百年,多少无辜的人们由于宗教的冲突而流离失所甚至屈死往生,站在摩西山巅,记者想如果在这样一块狭窄的地方,不同信仰的人们都能和谐共处,那么,相信在中东这片更广阔的土地上,不同民族、文化、信仰的人们也一定能找到合作双赢的发展之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