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旅游网
首页国内游攻略华东正文

杭州历史文化


(拱宸桥,运河入杭城的门户 作者:田飞)

沧海桑田见杭城

"三面湖山一面城",是近两千来人们对杭州城的描述。天地氤氲,群峰逶迤,既享湖光之旖旎,又得山林之野趣。然而在远古先民们的眼里,却没有这番景 致,他们所能望见的仅仅只是"三面云山一面海"。那座名为"杭州"的城市尚还为一片滔天恶浪所覆没,而那湾美丽的西子湖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片小小海湾。海 湾西北二十多里外的广袤平原上,才是原始先民们的栖息地,考古学家们称其为"良渚"。

春秋战国,杭州故地先属吴地,再属越国,后又为楚国所吞并,但最终还是归入了大秦的版图。直到此时,杭州城仍还是一片茫茫水色,以至于始皇帝"南巡会 稽,至钱唐,水波恶"。时间到了东汉,汪洋渐退,露出大片的浅滩沙洲。为了阻止海水倒灌,钱塘县吏华信广募民夫修筑防海大塘,终使沙洲滩涂成了可耕垦造屋 的平陆,西湖也与大海相隔成了内湖。据说断桥旁的一方山崖正是当年始皇帝望洋兴叹时泊舟缆绳的巨石。后宋僧凭崖凿佛,筑大佛禅寺。今寺中造像残迹尚存,佛 殿僧房也遗有数十间之多,且与游人络绎的北山路、断桥咫尺相望,却因沦为寻常百姓家而少有人识得。

梦寻临安城

说到杭州,人们总爱念叨西子湖畔的名胜:祭岳坟、游苏堤、观平湖秋月、赏断桥残雪……多年以来,身后的这座城,似乎仅是游人们进食入眠的巨大营房。时下,让我们暂且撇开那些咏了千万遍的西湖名胜、西湖名人,认认真真地看看身后的这座名叫"杭州"的城。


 


(烟霞洞寻佛 作者:张望)

杭州古称临安,乃帝都,高宗赵构南逃仓皇而建。上溯历朝的京畿王城,南京承的是民国的规划,北京袭的是元明清的布局,开封洛阳西安城虽乃古都名城,但累经 兵灾人祸千余年的洗礼,早已难辨远古都城的模样。杭州虽已没了多少宋时的遗构,但城的格局仍依的是旧制,八百年来未曾更变。南宋临安仓皇草创,再加之受山 形水系的限制,其城的格局已顾不上帝王都"南城北宫"的制式,置皇宫大内于城南,城厢坊肆于城北。就连南北宫门也左右交错,不在同一轴线上。南宋皇宫凭凤 凰山而筑,山中古木参天,奇石峭陈,乃宋时的皇家御苑。如今山中尚存多处遗迹,"月岩"乃高宗皇帝中秋赏月的胜境;"忠实"摩崖石刻乃高宗亲笔御书;"圣 果寺"系专门负责内廷供奉的殿司衙故址,现仍存三尊被凿去面目的吴越大佛造像……

北宫门外乃御街,长约十里。八百年后的今天,南宋御街的繁华依然延续,从五代吴越的千年白塔到元朝末年的凤山水门,从元初的清真大寺到清末的礼拜圣 堂,太多历史遗构沿着御街向城北铺排开去。沿街的药号丝行百货庄鳞次栉比,或为清末的木构老铺,或为民初的雕花洋楼。虽然门庭多已更换,但昔日的余韵仍难 为今世的喧嚣所掩盖。御街的两侧乃坊巷,共计九厢八十坊。且那九厢八十坊多还延续着旧时的坊名,旧时的乌瓦粉墙格扇门。

四百八十寺

当年苏东坡寓居杭州期间,除了邀友游湖探幽之外,去的最多的当算是西湖周边山林间的寺院禅林。杭城佛事兴于五代吴越,时有"东南佛国"之誉。后宋室南 渡,佛事更盛,梵宫佛刹,遍布湖山之间,时有庙宇宫观四百八十所,在西湖周围形成了以天竺灵隐为中心的北山寺庙群,和以南屏净慈为中心的南山寺庙群。只可 惜来了群天国的神兵,东南佛国荡涤殆尽。经过数十年的重建,杭州城的香火再度兴盛。郁达夫曾调侃道:"杭州西湖的周围,第一多若是蚊子的话,那第二多当然 可以说是寺院里的和尚尼姑等世外之人了……"哪知又一批的小将,再次摧毁了重建后的圣地,唯留下灵隐、天竺、净慈等数座禅寺奉享香火。殊不知,今日的 杭城还深藏着许多昔日佛国遗存下来的千年佛迹,它们或隐于林莽,或匿于尘廛,少为人知。莫说外地的游人,本城的居民,就连与其同处一地的僧侣住户也未必知 晓它们的存在。如龙兴寺经幢、香积寺石塔、弥陀寺石经、梵天寺经幢、大佛寺佛头、圣果寺三佛、宝成寺造像、烟霞洞造像、佛国山造像、资贤寺造像、天龙寺造 像、通玄观三茅真君造像……

标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