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旅游网
首页张家界攻略张家界风俗正文

张家界土家族渔猎习俗-张家界风土人情

    套猎 

    其法有以下几类: 

    (1)搬杆套。于野兽出入必经之狭窄路径上,挖深宽各尺余小坑,小坑之外,凿小眼一个,眼口内方,插硬木桩两根,桩上系薄篾一条,内端做一精巧之活套,外端系于碗口粗细的硬木树,将其树弯成弓形。孔内系肉—块于活套中,当野兽欲食肉时,触动活套,带动弓形树杆,树身猛然弹起,将野兽挂于树上而无法挣脱。 

    (2)砸板套。于野兽必经之路上,选一高处,悬巨石一块,路面放肉一块,上用细绳系于树桩,桩上以一绳系于巨石,野兽食肉时,自会拉动树桩,继而致使上空巨石突然砸下,将野兽砸死。 

    (3)铁夹套。于野兽必经之路上,置数个铁夹,铁夹为专门打制而成.夹囗成锋利的锯齿状,内装弹簧,放夹时,将夹子扳开,用细铁丝绊住,当野兽无意间踏入夹子中,触动铁丝,铁夹借弹簧之力迅即合拢,而夹子一般都固定于树桩上,这样野兽亦无法脱逃。 

    (4)翻板套。又叫陷井套。于野兽必经之路口,挖一个2米深,1米宽窄的土坑一个,上有活动木板铺盖,上盖细土伪装,下插竹刀或铁刀数十把,当野兽踏上木板,其木板自然翻转,使野兽跌入陷阱中。 

    (5)木笼套。主要是针对老虎、豹子等凶狠野兽而设。用粗大的硬木制成木箱一个,其门亦用厚硬木板制成。笼内系羊或狗一只,近门处安——机关,系于门框,套猎时,将门拉开高悬,猎手则在高树密叶处躲藏着。入夜.待猛兽觅食,误入笼中,触动机关,木门迅即关上。此时埋伏的猎手迅速赶来,用梭标或猎枪将猛兽杀死。 

    (6)安辫子。此专门套捕鸟雀之法。用细麻线或棕丝织成一长排圆形的活套,安于离地面几寸的草木丛中,两端系于木桩上,在冬天寒冷之际,斑鸠、画眉等鸟儿一般有不愿高飞之特性,只需几个人用竹竿将鸟儿驱赶,鸟雀即贴地乱窜,待其头部进入套中时,活套即自行缩小.且越挣扎越紧,这祥即可捕得鸟雀了。以上套猎之法,最重要的是要具有丰富的狩猎经验,了解鸟兽的生活习性,熟悉其经常出入的路径,方可有所收获。其次,凡套猎均须于入夜时分设套,第二日清晨必须收套,以免误伤人畜。

    捉螃螃 

    “螃螃”,又名石蛙,学名“棘腹蛙”,蛙类动物,背黑褐色,生活于山涧溪谷。是张家界土家人待客之佳肴,因其鸣声“螃螃”,故名之。捉螃螃是一种十分冒险的生产习俗,因其多生活于幽谷溪涧中,亦为毒蛇出没之地,常有毒蛇咬伤之虞。其法有二: 

    (1)火捕法。备一火罩,内燃松树明子,约二三人,一人举火照亮,—人持刀斩蛇,一人负责捕捉。夏夜,沿溪涧而行,其见火光,痴迷不动,若近有毒蛇,则见火即啄火罩,可挥刀斩之,待斩除毒蛇后,再行捕捉。 

    (2)诱捕法。多于白天进行。螃螃见人,多跃入水中,人则用—木棍,其上画着蛇形,沿其跃入之处伸入,其以为是蛇,迅即用两前臂紧紧箍住木棍,渔者只待将棍徐徐拉出水面即可擒获。

    手捕 

    即不用渔具,凭手捉鱼。其法有三: 

    (1)手摸。夏季盛行。渔者潜入深潭,用手伸入石洞以捕鱼。若石洞较深广,则常用一竹板,长约2米,前端装有小型鱼叉,再备捞兜一个,渔者潜入水中用竹叉驱赶石洞中的鱼,鱼仓皇出逃,渔者——手提捞兜待于洞口,即获鱼。 

    (2)砸鱼。在浅水滩上,大石底下往往藏有鱼,渔者或持大铁锤,或用大石,猛击石头:石底鱼多被震昏或震死,故擒之。 

    (3)飞叉。在鱼汛季节。鱼群于海、江中上溯产卵。多于浅水草滩中聚群,渔者等待机会,悄然逼近鱼群,举叉刺鱼,或于较远处掷鱼叉以刺,因鱼群密集,多难逃逸。

    打步鸡 

    其狩猎的对象多为寒鸡、野雉、斑鸠、竹鸡,一般于夜间进行。猎手备火枪一只、火把一把或数把,在此之前,须先侦察野禽的落脚点,再乘夜袭之。在火把的照耀下,野禽一般迷于火光而不惊飞.射击较易。尤其是竹鸡,往往十数只栖息在一树丛中,击落一只后,其余的闻枪不飞,反而挨得更紧,猎手连连可以将其全部击落。又,黎明之际,打锦雉的好时候,锦雉常栖于树下或岩坎下,在黎明时啼叫正酣,猎人乘机开枪击下。因其野禽均栖于枝头或地面,猎人轻步靠拢袭之,故称“打步鸡”。

    打棒棒鸡 

    土家族地区狩猎习俗。其主要狩猎对象是“棒棒鸡”。即“野雉”。因捕猎时,不用刀叉弓枪,只用约16厘米长的木棒,故名之。其法:备约16厘米长木棒三支,携猎犬数只,前往山中。猎犬发现野雉后,迅即追赶。野雉势必惊飞,猎者需向雉掷木棒以击之。一般扔出的第一棒叫“迷魂棒”,速度不急不缓,以麻痹猎物.第二棒则叫“压顶棒”,旋转如盘,以阻止野雉冲天而飞,第三棒则须急而有力,当野雉在压顶棒下降落时,来不及再次起飞,第三棒早已飞至,正中其身。“打棒棒鸡”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手上功夫,非一般猎手能为。

    打蓬鸡 

    又称“打媒子”。盛行于张家界土家族地区的一种狩猎习俗。其狩猎季节为春天二三月至夏季四五月,多于清晨进行。先养熟一只母野雉(或母锦雉),加以训练,使其能听从主人使唤即可。此雉称为“媒子”或“迷雉”。再备猎枪一支,轻便竹篷一个,竹篷边缘,插满绿色之树叶杂草,以作伪装。篷之中心凿一小眼,以备射击。竹篷下边安一木把,把柄上套一铁钻插入土中,蓬即可立起,备猎手隐身,篷可左右转动,以顺应野禽飞来之方向。狩猎时,猎手于清晨携带各种物件,前往山中,将“媒子”放出,媒子鸣声不断.呼朋引伴(猎人安篷于附近。山中野禽闻“迷雉”呼唤,禁不住其诱惑,飞向“迷雉”,以为娱乐),待野禽受诱惑,前来欲与媒子寻欢时,猎手开枪击之,无有不中。还有种是猎手并无“媒子”,但却能模仿出母野雉的啼声,维妙维肖,从而逗引山中野禽飞来,猎手一边继续进行模仿,诱其走近,伺机射杀之。

    网鸟 

    捕捉鹌鹑的一种狩猎方式。其时以农历八、九月为宜。鹌鹑喜群居,猎手事前用细麻线编织一长方形的大网,用长竹竿两根系之。捕时,邀约三四人,带猎犬数只,同往山地或田间网捕,当猎犬发现鹌鹑时,即狂吠追赶。猎人见之,即张网进逼,四面包围。当鹌鹑群飞惊逃时,猎手迅即张网罩去,往往可将其一网打尽。有时可捕得数十上百只之多,只是由于近年来禽兽日渐稀少,此种习俗亦日渐消失了。

    安鱼栏 

    多在夏季进行。其法有二: 

    (1)在河水滩头垒一道扇形石坝,提高水位,使河水沿坝之方向流去。于石坝合龙口安放筛篮或竹蓖子。鱼顺水游下,进入筛篮,由于水的冲力,使之难以回头。也有的安置鱼笕。鱼笕形如喇叭,竹编而成。口小肚大,长约1米。其肚腹处较窄,并于内装有倒须,以阻鱼从笕中回头。鱼顺流而下.落人笕中。 

    (2)在河流落差高处,一般为大型拦河坝下或水瀑之下水潭上,安置长形竹筛篮,水枯季节或鱼汛时节,鱼群上溯,遇高坝而跳跃翻腾,不时落入筛篮之中。这两法,前者所捕之鱼个头一般不大,后者所捕之鱼,往往有二三斤者。

    诱笼 

    张家界土家族地区渔业生产习俗。主要是诱捕泥鳅、黄鳝。用细篾织成小型竹笼若干,口肚宽,颈细,且装有倒须。笼中置药拌食物,其味香,相传此种诱饵须经师承秘投,一般不轻易外传,入夜,渔者携诱笼数十,放于田中,笼中略低于田水平面,每块田视其大小,放置诱笼多少不等。据说,泥鳅黄鳝闻其香味,纷纷从泥洞中钻出,前来求食,多坠入笼中而不得回。第二日清晨,渔者只需取回诱笼即可,往往一夜之间,捕获数十斤及至上百斤之多。只是此法在一丘田中不能连续使用,因其使用一次,常可绝其类矣。

    赶闹 

    即用药毒鱼,旧时多因求雨而毒河,后演变为一种生产习俗。毒鱼多用茶枯、石灰,或溪边母子花如柳叶等物,多在盛夏夜半进行。将上述药物捣碎,取汁,用船装于上游倾之。沿河两岸百姓,于此前家家备火把、渔具,准时沿河守候,见药水下流,百姓均于河畔搜寻毒昏之鱼,伺机捕捉之。捕鱼时,不准大声喧哗,虽数百上千人下河,但见灯火辉煌,却难闻人声。毒者在距离下药处二里之地,围一简易大坝,坝口合拢处安一巨大鱼网,凡网中之鱼,旁人不得捕捉。往往天明而归,此习俗污染水源,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今亦绝之。

    捉团鱼 

    团鱼,又名“脚鱼”,学名鳖。土家族地区多溪洞河流,盛产团鱼。渔者须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每逢夏豢,团鱼多藏身于细沙之中,仅露出其细小的鼻孔,加之水花掩护,一般人实难发现。善捕者多于浅水滩上巡视,查寻团鱼脚迹跟踪,当见一微微隆起的细沙堆,沙堆前不时有一细小水泡时,便知团鱼藏身之处,捕者脚踏住小沙堆,用手迅速拔去团鱼头上的浮沙待团鱼缩回脖子时,即可乘机捕捉之。有日捕捉数十只者。

标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