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旅游网
首页张家界攻略张家界风俗正文

湘西的年味-张家界风土人情

    都知道,湘西的山水是世界上最美最丽的,湘西的民风民情是世界上最醇最酽的。可是,湘西的年俗,该是一幅怎样的风物?湘西的年景,该是一道怎样的风情?湘西的年味,又该是一种怎样的风韵?

    湘西,是不是最美的一幅春联,飞在时间深处,贴在中国民间?




    杀年猪 

    湘西的年,是最有味道的。湘西的年味,从冬月就开始了。 

    冬月,当寒风开始飕飕劲吹时,一声声猪的尖叫声就会从湘西的一座座青山绿水间钻出来,飘在山谷和云空。顺着山,顺着云,顺着一阵阵猪的尖叫声,你就会看见一个个村庄,看见村庄里的一丛丛翠竹和一栋栋木楼,看见木楼里的平场上有一头猪被几个男人扯出来。猪尖叫着拼命地往后奔,人七手八脚地拼命地往前扯。人和猪,在冬月的某年某月某日开始了一场战争。猪知道自己要慷慨就义了,委屈得呼天抢地地喊,人却想吃猪的肉,硬了心肠充耳不闻。猪的主人家,躲在一角偷偷抹泪。晴天雨天的,主人吃苦吃烂地喂了猪一年,为的就是过年时能够让孩子们吃上一餐饱肉,就是为了熏一炕腊肉,以便过节和来客时客气一点。猪哪里能够不做牺牲呢?主人哪里能够钦点猪不死呢?其实从养猪那天起,猪也知道它得为主人就义,猪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就义的,猪打小就看到的。它不是怕死,是舍不得主人。主人起早贪黑地上山扯猪草,进屋剁猪草、煮猪食,就是为了它吃饱喝好。有时候还把它放出去晒太阳,看世界,交朋友,它很感激呢。为这样勤劳而善良的主人去死一回,值得。可是,它舍不得主人,它临死前想看主人一眼。主人却不敢看,主人躲得远远的,在厨房里烧开水,水开了,泪也一滴一滴地落进锅里,被开水煮得又烫又疼。

    猪知道湘西的主人是不肯杀猪的,杀猪有专门的杀猪人。猪也知道主人的心和痛,就不在喊了,乖乖地被人拖上案板,一刀,就无声无息了。猪闭了眼睛对主人默念:来世再认你做主人。

    当人们把猪放进一个大木桶里把猪修好,提起来,挂在梯子上或放在案板上时,黑色的猪就焕然一新,变得白白胖胖的了。热漉漉的猪肉,轻轻一拍,猪肉就像风吹杨柳一样,一浪追着一浪抖动,那真叫肥,那真叫嫩,那真叫鲜!

    主人在猪肉前默默地站了许久,然后捡起一把猪毛,点燃一根布条,从大门外开始给猪喊魂,边念着猪的好,边说着自己的错,一直走到猪栏边,把猪毛和布条放下,表示猪又回到了栏里,回到了主人家。

    主人的心,也就稍稍安稳了。 

    然后主人就把杀猪人砍好的猪肉,分几块给邻居、亲戚和杀猪的人。让他们分享一下一年辛苦的殷实和温情。



熏腊肉

    熏腊肉 

    杀了猪。就是熏腊肉了。从前,一个寨子只有几户人家杀得起猪,现在是家家都有钱杀猪了。那么,熏腊肉,也就是家家户户的事了。以前只是殷实人家能够杀一头猪,现在家家杀一头猪外,有的还杀两头猪。一头留着炕腊肉,一头就留着卖好价钱。再富点的人家,还会杀一头羊给猪做伴。

    湘西的腊肉全国第一好吃,就是因为熏制的过程特别复杂,特别原生态。他们把猪肉、羊肉或者牛肉、狗肉,先抹上盐,再抹上胡椒粉、花椒粉,然后,放在木桶里放上十天左右,让盐、胡椒、花椒的味道咬进肉里。咬好后,一块一块挂在火炕上,每天用柴火熏。一熏,就是好几个月。湘西多是各种各样的杂木,各种各样的杂木含有各种各样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随着烟火熏到肉上,腊肉就有一种特别特别的香味了。特别是那些松枝、翠柏、檀木、桂皮和橘子皮等有特殊香味的木料熏制出来的腊肉,就更香了。

    由于熏的时间长,湘西的腊肉没有一点水分,放上几年都不会变质,不会馊臭。吃的时候,用火把皮子烧烂烧焦,用热水洗净,那颜色就漂亮极了。皮子是金黄金黄的,肥肉是昕白昕白的,瘦肉则金红金红的,全都闪闪发亮!炒也行,蒸也行,全都肥而不腻,油而爽口,一锅腊肉,香断一村街。

    如果湘西人给你送腊肉来,不管是猪肉、牛肉、羊肉、狗肉、鱼肉,还是野猪肉、山羊肉、斑鸠肉和猪下水,只要你没有民族禁忌,你一定要收下,那可是天下第一美味!



打粑粑

    打粑粑 

    打粑粑是个大活。一家打粑粑,几家人帮忙。好不热闹。

    打粑粑的原料以糯米为主,适当加点粘米。把糯米和粘米和好,泡一会,在甄子里蒸熟。熟了的米饭,一粒粒涨得发亮,很香。大人和孩子都会抓一团尝尝。一边尝一边把糯米饭倒进木槽或石槽,两个强壮的男人用粑粑锤你一锤我一锤地此起彼落。边打还边你一句我一句地吆喝着回应。“嗨”!“嗨”“嗨”!“嗨”!男人的粗狂、男人的力量、男人的魅力,尽在高高举起和重重落下的锤声里。打粑粑的锤音,在村庄里闷钝而响亮。糯米饭越打越烂,越烂越糯,越糯越黏糊,到后面下锤提锤时,锤上会拖出一条长长的白带,像布匹和哈达,与锤子难分难舍,纠缠不清。糯米的粘性,就像磁铁和强力胶,把粑粑锤紧紧地吸着、包着,扯不断,化不开。男人越打越费力,却越打越来劲,直到把糯米打成一团面团才放手。女人和孩子们就手里蘸点熟油,赶紧把打好的糯米团从粑粑槽里抱出来,放在一个簸箕里,趁热捏成一个一个小笼包大小的小团子,一溜排开,放在一条长木凳上,用另外一个木凳压上去,几人一齐使劲挤压,小团子就压成了饼子,圆圆的,像一个个月亮,开在板凳上。粑粑就成了。在湘西,不管人多人少,每家过年时都会打100、200斤粑粑。粑粑冷却后,放在一个大水缸里,用腊水泡着,放到来年春天都还可以吃。大人下地劳动,小孩放牛守牛,带上两个粑粑,在火边一烤,那粑粑就一点点软,一点点涨,涨得老高老高,一扯,就扯出长长的丝线,黏黏糊糊的,像乡下人的日子和爱情,清白而缠绵。




    走丈人 

    湘西走丈人,是大年初一。 

    新年第一天就去走丈人,是湘西人对丈人的尊重。人家的女儿在你家苦了一年了,丈人想自己的女儿也想了一年了,新年的第一天就应该去丈人家拜年、感谢,让丈人好好看看自己的女儿是不是还好好的。拜丈人,烟、酒、糖和一个猪腿是不能少的,其它的,能多就多,没有也没关系。那猪腿,熏了一些时候,有20多斤,还系了一条喜庆的红稠。两口子拉着孩子,一人一背篓东西,边走边说丈人的好,边走边说村里的事,当然,也会边走边谈论来年的生活计划。高兴时,男人还会吼一曲山歌。那山歌,不但自己的女人和孩子听见了,四面走丈人的男女都听见了。你就会时不时地听到有人喊你的小名:乔三,走尕公尕婆去了!你就会也喜喜地答:哎,你也走尕公尕婆去啊!

    尕公尕婆,是我们湘西对外公外婆的称呼。两口子结婚有了孩子后,就都跟着孩子叫岳父岳母为尕公尕婆了。就这样,你在乡村的路上,会一路上都碰到走尕公尕婆,给尕公尕婆拜年的人。有的本来就认识,不认识的,年年都在这路上碰上,也就认识了。然后,就会有人把他的表妹或者堂弟介绍给你,让你帮着看看自己的亲戚或者村里有不有适合的人,穿下针,引下线。不久,就有一个新的小男人一个人走在拜年的路上了,拜了两个年头后,这个小男人就会在猪后腿的猪屁股上留一根猪尾巴,意思是告诉丈人:我今年是最后一年一个人给你拜年了,想跟你家女儿结婚了。如果丈人把猪尾巴留下了,就说明同意结了,如果割下来,退给这个小男人,就说明还要等一年才能结。这个小男人,就得再苦熬一年,等待丈人为爱开一盏绿灯。




    送春 

    在一阵又一阵的锣鼓声中,一条彩色的蛟龙会引了一群送春的人走来。送春,湘西春节的最后一道盛宴。

    送春的人,一脸桃花。迎春的人,桃花一脸。写在送春和迎春人脸上的笑,像一缕缕春风,催开心中快乐的花,一盏,一盏,又一盏,一路,一路,又一路。敲锣打鼓的那几位,叫打镏子。锣,鼓,镲,钹,还有唢呐,一路癫癫的敲着、喊着、唱着,是天雷滚动的声音,是阳雀催春的声音,是曲水流觞的声音,是百鸟唱诗的声音。那龙灯,就是被镏子一路敲醒的。打了一会小盹的龙,抖抖身,抬抬头,一身鳞甲金光闪闪,在冬阳下闪亮。在山间,在水里,在庄户人家的场院上,在大街小巷的城市中,只要龙宝一站,一耍,龙就会欢天喜地的舞起来,飞起来,飞舞得让人眼花缭乱。龙伏在苍山,就是龙脉。龙落进大地,就是龙种。龙走进人家,就是龙胎。龙是吉祥的化身,有了送春的龙,就有了龙的附身的符。

    那些抬春的人,简直抬的就是一个活色生香的世界,一个万象更新的民间。金童和玉女们,都被人们描了眉,画了妆,穿着嫦娥的飞天长袖,捧着吴刚的桂花美酒,摇着诸葛的羽扇纶巾,提着关公的七星大刀,挽着黛玉的风月花篮,被大人们抬着行走。砍柴的樵夫、采药的老人、春耕的水牛、播种的女人、读书的状元、富贵的牡丹、硕大的仙桃、金黄的稻穗,还有神七,还有航母,都绘在一张张纸上,坐在一副副画里,被人抬着,送进千家万户。那是一个个美好的祝愿,这些祝愿,会在新的春天一一生根发芽。也是一桩桩美好的现实,这些现实,会在新的一年再次实现。

    就这样,送春的人,一路辛苦着,从乡间来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乡间,把祝福和春天送到了每一户人家,送进了每一个人的心里。新的一年,就此开始。新年的春天,定会像花儿一样,灿烂,和鲜艳。

    湘西的春节,就这样过完了。湘西的年味,就这样留在了民间。那些花草,那些果木,那些庄稼,那些城门,那些所有美好的事物和希望,都会在新年的心眼眼里长出来,染绿湘西,生动春天。来年的湘西,还会这样热热闹闹的,有滋有味的,美在世界,醉在人间。

标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