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旅游网
首页国内游攻略华东正文

在上海什么地方最能感觉到老上海的味道?



 

东方明珠


1、方浜路



上海有一条方浜路,邻近老城隍庙的一段,已被习惯地称为上海老街,是最有上海味道的一条街道。老街两侧的花格窗、排门板、范氏栏杆、落地摇杆门等,再配以屋顶上的飞檐翘角,花边滴水和马头墙。黛瓦粉墙,红柱飞檐,完全体现了上海老城厢的民俗风情。百多年前,这里汇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风光无限。

老街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后,保留了清末民国初年的民居特色,重现了童涵春、老同盛、吴良材、万有全、裘天宝、老上海茶馆、德顺酒菜馆、春风得意楼等百年老店,同时开设丹凤茶楼、名医堂等富有传统特色的商铺。老街西段靠近豫园商圈,人流量很大,而东段则适合慢慢走,慢慢感受老上海人的生活节奏。

2、七宝老街



虽然个人觉得七宝老街,虽然商业化很严重,但是的的确确符合上海味道这几个字。

老街就要有老街的味道,要有老街的商业元素,店面装修要仿古的不要带现代元素,否则就都变味了

3、百乐门



被誉为“东方第一乐府”的百乐门大舞厅于1933年正式对外营业,历史悠久并至今还在营业。

老上海风情,怎么能忘了百乐门舞厅,看到照片,相信大家都眼熟吧。

百乐门也坐落于静安寺地块。其实相比静安寺本身后来修建的建筑,百乐门更具有风情。

4、田子坊



如果你去了一趟上海,不去田子坊就是真正的损失了,我相信上海味道,在这里你能找到。这里最适合文艺青年、小资白领。

“田子坊”其名其实是画家黄永玉几年前给这旧弄堂起的雅号。据史载,“田子方”是中国古代的画家,取其谐音,用意自不言而喻。使得曾经的街道小厂,巷子废弃的仓库,石库门里弄的平常人家,抹上了“苏荷”(SOHO)的色彩、多了艺术气息熏染。

5、外滩(万国建筑)



经过多年的大拆大改,旧上海大都己旧貌改新颜了,但残存的旧上海味依然可见。

若要看万国建筑,站在黄浦江堤向西看,一幢幢风格迴异的建筑尽入眼帘。与隔江相对的浦东东方明珠等交相辉映。

6、和平饭店



1929年,犹太商人Victor Sassoon构思并创建了名为“华懋饭店(CathayHotel)”的酒店,这就是后来的和平饭店。当时由芝加哥学派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师Palmer& Turner设计,以一个海拔77米的绿色铜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外墙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由旋转厅门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顶端古铜镂花吊灯,豪华典雅,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

介绍一下和平饭店爵士乐团,价格相对亲民又可以体验老上海的风情。「上海老年爵士乐团」由六位年龄已逾七十岁的老乐手组成,是上海最负盛名的爵士乐团之一,擅长演奏三、四十年代的爵士名曲。

7、1933老场坊



1933老场坊原来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改成创意产业集聚区后继承了原有的结构体系和空间关系,由于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质,赋予了其独有的魅力。

1933老场坊的建筑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方内圆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风水学说中 “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 “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众多特色风格建筑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永远可以领略到1933老场坊不一样的风情。

8、武康路



一条浓缩了上海近现代史的马路。在电影《色戒》的结尾,王佳芝放走易先生后,故作没事般随手叫了一辆黄包车说:“到福开森路去!”,这里的福开森路,就是现在的武康路。

这条长1183米的武康路除了充满上海流逝岁月的韵味,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名人故居密度较高,有约30处名人旧居。 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丁香花园,文学巨匠巴金的故居也在这里。

武康路最典型的建筑非武康大楼莫属。武康大楼又名东美特公寓、诺曼底公寓,建于1924年,是法国文艺复兴式公寓大楼,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之一。

9、外白渡桥



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上海人的记忆中始终保留着这么一座桥———外白渡桥。

年逾百岁的外白渡桥默默承载着城市的荣辱,其交通功能已退居其次,如今的它乐当观景台,每天让中外游客架起相机,对着彼岸新楼拍照留念。在许多海外游子心中,外白渡桥的身影却已化成一缕抹不去的乡愁。

标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