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普通旅行者不必“装备控”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用在旅行当中,很多人的理解是,旅行之前一定要先整理好装备。在各个旅游网站,对目的地的讨论中,“必备 物品清单”似乎必不可少,而这些清单中至少一半以上是平时在家都用不到的东西。清单开列者也是好意,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总是存了个有备无患 的心。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大多数人不是去无人区,普通的旅行在户外停留的时间也十分有限,没有必要照着极限运动的条件去准备。笔者也曾经走过这个弯路,买过一件能抗暴雨级别的冲锋衣,有了防水的衣服就要有防水的裤子、鞋子,进而背包也要防水处理一下。
可是,还真是没有用处。唯一一次用到的是很多年前在舟山群岛,台风登陆前下瓢泼大雨,穿着它在海滩上转了转,目的也纯粹是试试这套衣服到底防不 防水。测试的结果是,衣服防雨没问题,但没有头盔在暴雨里行走基本是自虐,雨打在眼睛和鼻子上很难受。而且不管广告做得有多好,但凡是防水的衣服,肯定不 如平时穿的衣服透气,不下雨的时候穿它,肯定捂得慌。
所以,在那次台风以后,这套衣服再也没穿过。以前每次出远门还搁在箱子里带着,现在干脆就不带了。不是说出门就再没遇到下雨的天气,而是在这样 的天气里实在想不出要在户外活动的必要,出去玩时间和行程安排完全可以自己定。在坏天气里找个地方喝杯热茶看看风景,不是件很惬意的事吗?没有风景看,可 以找人聊聊天。没有人可以聊天,就打电话给父母报个平安,出门在外父母嘴上不说,心里总是在担心的。总之无论做什么,都比在外面淋雨强。
有段时间也爱好强光手电,各种各样的手电买回家之后发现,唯一的用途是晚上在犄角旮旯里找个东西。出门在外是一点用不上,城市里都有路灯,不需要;没有路灯的地方,人生地不熟,实在没勇气出去瞎转悠。偶尔遇到黑暗的地方,需要照明的,手机后面闪光灯点亮了,足够。
笔者认识的一个“前辈高人”买过一双非常专业的登山鞋,这个鞋现在就是鸡肋。平时穿,非常不舒适,这种功能性很强的鞋子不是为舒适设计的。登山穿吧,爬个小山包没有穿这个鞋的必要;难度系数高的山,也不是穿了这双鞋就敢往上爬的,那是玩命的事。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旅行者,这些户外装备就像《庄子·列御寇》里讲的屠龙术故事一样:“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学“屠龙”之技耗资巨大,3年才学成,学成之后到哪里去找龙来杀呢?
准备很多根本用不上的东西,既多花了钱也增加背包重量耗费体力,背包一大走到什么地方都麻烦。而且,走到什么地方都是这类似打扮的旅行者,一点 也不酷。如果要扮酷,陆川给西藏旅游局拍的宣传片《大美西藏》中男主角出场那一身——牛仔帽加墨西哥披风,才真正叫酷。牛仔帽几乎是藏区的标配,到什么地 方都能看到当地人戴,在任何一个市场上也都能买到。墨西哥披风则不然,在万能的淘宝网上都买不到,弄不好只能去墨西哥买。上述那个装扮,如果觉得似曾相 识,可以想象一下嘴里再叼一根小雪茄烟。那就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荒野大镖客》中的经典扮相,这个标准的硬汉形象已经在荧幕上成功树立了半个世纪。
宣传片中的男主角在城里都穿正常风衣,只是在郊外才换这个打扮。与我想象的旅行理想状态的差别是,片中男主角都是在徒步和搭车。“荒野大镖客” 是骑马,所以这身装束只是应该骑个摩托车才够拉风。在西藏摩托车才是基础交通工具,牧民现在几乎都是骑摩托车放牧,大部分旅游地区都不存在通行问题。
应该是把墨西哥披风塞到小背包里,直接到西藏,在当地买个牛仔帽和摩托车,然后装扮上开始在城市和乡间转悠。从西藏回家的时候可以在当地把摩托 车作为二手车卖掉,这样比包车便宜,比搭车或坐公共交通工具自由,最主要的是非常酷。这个造型不仅适合西藏的宣传片,放在任何一个需要表现野性的画面里都 非常抢眼。
但是,要穿一身冲锋衣、冲锋裤,脚踩登山鞋,背着蜗牛壳一样鼓鼓囊囊的大包的旅行者,出现在这样的画面里,就会是截然相反的效果,一看就觉得是城市里弱不禁风的公子哥出来旅游了。
独菜之乡“一菜成席”
中午,杨柏林来到寥廓公园里的艺苑酒楼,准备亲自为大家做一道糊辣鱼。他 是曲靖另外一家餐厅福满楼的厨师长,在后厨他开始忙活着处理一条花鲢,加盐稍作 腌渍,一边热锅上放入猪油,七八成热时加干辣椒段炸炒,出味后再放生姜,加开水,将鱼投入熬煮数分钟,起锅时加胡椒粉和味精,再加入碧绿的芜荽点缀其上。
这道糊辣鱼算是曲靖独菜的一种。所谓“独菜”,毛加伟解释说:“一个餐馆只卖一道菜,一卖就是20多年,日日生意火爆,这就是曲靖的独菜文化。”他细数起曲靖的“独菜”,沾益辣子鸡、圆子鸡、文火砂锅羊肉、糊辣鱼、富源酸汤猪脚、煤窑鸡……一口气能说出二三十种。
在志晖圆子鸡,所有人都在点同样的一道菜。所谓“圆子”,是指豆腐丸子,与鸡汤鸡肉共煮,硕大的一份,足够一桌人享用。这里的特色豆腐经久不散,筋道依然,并且越煮越美味。选择的是文山鸡,芬芳浓郁的鸡肉与豆腐丸子相得益彰。经营者说,这里每天能卖掉100只鸡。
另 外一家文火砂锅羊肉则是以羊肉锅为主,已经开了10多年。曲靖有不少山区,盛产牛羊肉。这里的做法是文火炖制,四五个小时炖制出的带皮羊肉,可以一碗 一碗地卖,也可以一锅一锅地卖,老饕们往往把羊肉和羊杂混在一起,滋味更加鲜美。在云南,有吃带皮黑山羊的传统,曲靖靠近贵州,滋味中更多了香辣与野趣, 上桌的羊肉香辣一锅,带着浓郁的香气,红彤彤一片。这家店的经营者陈艳娟说,每到冬天,院子里停满了车,经常有外乡人驱车很远专门来吃这道羊肉锅。
猪、牛、羊、鸡,每一样主材都可以一菜成席,这是曲靖菜的魅力所在。毛加伟说,这里的独菜菜品就有上百款,每一款都火爆一时。“一菜成席”带着一些边城的野趣,貌似粗犷,不修边幅,却很符合曲靖人的气质。
麒麟路边的时尚偏移
许多当地人并不推崇曲靖街边的夜市,“主要是烧烤,没啥大意思。”云南各地都有烧烤,滇式烧烤与北方烧烤有着天壤之别,这里有更多的食材,也有更多的手段,调味料更是多种多样。在云南人看来,要吃烧烤需要去红河,去个旧,最不济也是墨江,曲靖的烧烤特色不够鲜明。
可是当我走在深夜的麒麟东路,看到路边热闹的烧烤店,每一家都写着“栗木烧烤”的招牌,小馆情结顿时爆发,还是随便去了一家名叫“快活林”的烧烤店。店老板是陆良人,烧烤店白天闭店,晚上会通宵营业。
栗木炭火放在下面,上面是一层铁板,烤上牛肠、鸡脚、猪皮、口蘑、包浆豆腐,各种食材在栗木炭火上翻腾着香气。包浆豆腐表皮烤得酥脆,内心火热而柔软,如同包裹着岩浆,吃一口烫嘴,却停不下来,越吃越爽。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这里的烧烤的确有一种别样的风情。
杨 柏林推荐我们晚上去源一,那是一家餐吧,也是曲靖年轻人的聚集地。老板是一个颇有文艺气质的女人,木质的装饰,菜单的扉页上写着海子的诗,有各种鸡尾 酒和西式简餐,有硕大的木质书架,书架上摆满了文艺类书籍。鸡尾酒的价格便宜,大概15元一杯。每天人流熙熙攘攘,需要排队等位。这种气质更偏向北京的后 海,或者丽江的酒吧,曲靖的年轻人的喜好也朝着更时尚的方向偏移。
年轻人在这里闲坐聊天,谈情说爱,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他们也出现在寥廓山的山路上,晨练完毕,习惯性地找一家早餐店,点一碗香喷喷的蒸饵丝。
■ 记者手记
宣威火腿的尴尬
如果以知名度测算,曲靖最有名的食材应当是宣威火腿。孙中山曾以“饮和食德”赞誉宣威火腿。然而在老街闲逛的时候,毛加伟特别提醒我们,不要轻易购买宣威火腿,因为难辨好坏。
杨柏林是曲靖餐饮龙头企业福满楼的行政总厨,他尤其喜欢折腾食材,什么干酸菜、黄豆腐、韭菜根等等,凡是宣威有名的土产原料做的菜都有,就是不见宣威火腿。提到这一点,他也一脸无奈:“什么买的办法都想过了,买不着好火腿呀,只好不用”。
毛 加伟有一次和朋友小聚,朋友对他说:“你们宣威人呀,太聪明了,手艺好,上次回老家,爱心爱意地挑了半天,买了块宣威火腿去孝敬老岳母,打开一看,那 块看上去完美无缺的火腿竟是贴上去的,根本无法识别,中间全是肥的,还有骨头。卖火腿的那位老板,还把胸膛都拍紫了地保证过‘绝对没问题’。以后再也不敢 买了。”
外地慕名而来的消费者,选购心理往往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怕买到不好的产品,不敢下手,而实际的生活也是如此;常常从市场购回的火腿和心理预期差之甚远,看得到的地方都是好的,看不到的地方,却几乎都是产生“无奈”的开始。
在云南本地大量使用火腿的生产企业,如月饼生产企业和餐厅、酒楼,也往往因选购不到满意的火腿而选择放弃。市场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不少,又没有准确的选购火腿标准,选购的人往往凭经验,失手的机会还是比较多。
毛加伟提出了一个系统设想。首先邀请畜牧业专家、食品营养专家、火腿标准制定专家、食品营销专家、烹饪专家,就宣威火腿这个著名产业,从猪种、产区、饲养方法、火腿加工、销售、流通、包装、宣传等环节,进行如何标准化管理的研讨,制定管理办法。
再请专家团(第三方)把宣威各乡镇火腿(根据气候、地理环境、水质、喂养方法)划分产区,并制定区分品质的标准(如A、B、C级),每届火腿美食节评选一次。
任 何一个地方产业,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营销体系和监管制度,市场必然乱象纷呈。因此,要加强流通渠道管理,并制定管理办法,严格监管各主流火腿加工企业的 进、销渠道及加工过程,对各销售网点进行统一标识的授牌。各火腿销售公司必须把火腿选购识别、家庭中简单加工、保存等知识,通过立法,印刷在产品包装上, 方可上市销售,并在全国媒体上广而告之。
最后,成立一只火腿产业监管队伍,把火腿产业从猪种饲养方法、收购、火腿加工、存储到销售渠道的环节进行监管。只有打击不法商贩,才能减轻乃至消除因不法销售(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而对宣威火腿产生的负面影响。
毛加伟的设想很完美,实践起来却有点儿难。如今的宣威火腿有点儿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