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防宰之见招拆招
本报记者 陈春栩
记者近日采访到的多位旅游达人和旅游业界人士都表示,旅行中宰客的名堂繁多,游客要防被宰,不仅要记住几大类型的陷阱,最重要的还是谨记那句话:天下不会掉馅饼
陷阱一 “凑桌吃饭”
场景再现:
游客自助游途中,到某饭店准备吃饭时,一名陌生人忽然跟上来说,他也是来旅游的,正好也想吃饭。但一个人点菜吃饭比较麻烦,希望能跟大家一起吃,费用AA。上桌后,他立即成了主人——店家推荐的菜式无论多贵,他都立即应承说:“这个不错,应该尝尝!上一个!”其他游客如果不熟悉情况,大多不会提什么反对意见。最后账单出来时,无论数目有多惊人,他都会豪迈地说:“比我们那儿的海鲜便宜多了!”说话间,他已经很快算出了自己该付的部分,并且掏钱出来了。其他游客碍于面子,也就只好分摊了其他的大部分费用。
分析:
广西超大运输集团超大客运旅行社经理田剑表示,这名陌生人其实是业界所说的“饭托”,他的工作就是帮饭店哄抬价格,并且多点菜。由于游客看到“饭托”付钱爽快,所以往往不疑有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被宰了。
一桌菜的成本也许只有600~700元,因为“饭托”的配合,店家的收入一下子变成2000元。“饭托”在游客面前显得很豪爽,付两三百元还大喊“便宜”。但游客不知道的是,店家事后会把那部分钱还给“饭托”,还会给一部分提成。
也就是说,“饭托”的工作就是假冒游客,在游客、尤其是散客面前演一场戏,被业界称为“明星游客”。
田剑说,对于这种“明星游客”,应对、防宰的办法也很简单:不要太顾及面子,点单的时候多问几句,明确价格,不要随便点“名贵海鲜”。
陷阱二 “神僧”指点
游客亲历:
南宁市民唐先生和朋友去云南旅游途中,进了一个寺庙参观。进入某寺庙后,一群和尚打扮的人一拥而上,将游客分散,一对一地引导游客到寺庙深处,并指导游客如何上香、祈祷、抽签等。唐的朋友根据指导上了三炷香后,引导他们的“和尚”才说,这是特制的好香,要400元一炷,这三炷香就是1200元。如果不交钱,会受到诅咒,家里的孩子会生病、亲人就会遭遇悲剧云云。
虽然明知上当了,可是香已经点上了,唐先生的朋友只好找同伴凑够了这1200元交上去,才得以脱身。
南宁市民赵女士此前到海南旅游时,也是被某庙中的“和尚”引到了庙堂深处。所幸她还留了一个心眼,在对方很热情地拿好香准备为她点上时,她强硬地制止了,要求对方先说清价钱。此时,赵女士才发现,自己身边已经没有任何同伴,四周都是挂着布帘隔成的一个个小间,根本不知道旁边有什么人。对方说上香要600元后,赵女士一边往外走一边说,自己身上没带钱,要找同伴借钱。虽然那个“和尚”劝她“可以先点了香再去筹钱”,但她表示,担心同伴也都没带钱,一边继续往外走。
走了没多远,她就碰到了同单位的几个游伴。赵女士这才壮起胆来,拒绝上香,并在对方继续纠缠时,开始拨打114查询当地的旅游监督电话,对方这才停歇下来,没有试图继续拉扯她,但依然不停地说,神佛会怪罪这种行为,还会殃及家人等等。
分析:
在旅游部门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除了部分真正的名寺外,目前很多景区内的小寺庙都已经被承包出去了。这些庙中的“和尚”,其实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生意人,借着祈福的名义骗人钱财。如果客人不掏钱,他们就恶言诅咒。看到游客是老人就诅咒说这样会殃及家中孩子,如果碰上年轻人就说会让老人遭遇横祸,逼迫游客花钱消灾。
对于这种寺庙,游客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不要走进去,完全不要相信他们的说辞。
陷阱三 “老乡”折扣
场景再现:
旅游车来到购物点后,游客一下车,导购员就以是“老乡”,或者老板与游客是老乡为由,抛出“超低折扣”,吸引游客购物。如因为老乡见老乡,就将“原价2000多元”的玉折价成800元左右卖出。
分析:
导游黄女士告诉记者,“套老乡关系”是一种非常老套的“宰客招数”,她带团到云南、海南、江西等地时都碰到过,但一直还是有人相信,然后被宰,尤其是以在南宁久居、但原籍在外省的游客居多。因为广西尤其南宁的口音较难模仿,导购员说店里的老板是广西人之类的,比较难引起共鸣,一旦广西游客用方言沟通一下,说这些是骗局,导购员的推销就很难继续下去了。
相对起来,那些外省籍游客、尤其原籍在北方的游客口音要模仿起来就容易得多了。而且这部分游客大多有很明显的思乡情结,听到乡音确实更容易激动。此时,如果再看到“老乡”说要照顾他们,“瞒着老板用超低价卖个宝贝给你”,就容易被冲昏头了。
黄女士同时表示,由于“老乡店”的做法确实很老土,所以现在一些购物点还可能用“老板结婚”、“老板生了双胞胎”、“老板的父亲百岁大寿”等名头,抛出所谓的低折扣。游客在这种情况下买到的东西虽然不见得一定就是彻头彻尾的假货,但其价值也绝对不会像导购员所说的那么高,即使打了超低折扣,依然不值。
陷阱四 “民间宝贝”
游客亲历:
游客万先生去年暑假到北京的国子监、孔庙游玩时,一名男子忽然走到他身边悄悄地说,他的亲戚有一件古董,想要尽快出手,可以用很优惠的价格卖给他。看到万先生很感兴趣的样子,这名男子将他拉到了僻静处,将包好的报纸一层层掀开,里面是一个貔貅造型的摆件。这名男子开价5万元,万先生拒绝了。后来逛古玩市场时,万先生很快发现了非常类似的摆件,市场售价仅300多元。
分析:
在西安读了四年大学的欧先生告诉记者,他当时所在的学校附近就有一个小工厂,专做各种仿古的工艺品,尤其是兵马俑。据知情人说,很多人就是到这种小工厂买来仿古的工艺品,做了一定处理后,再转到一些历史名城售卖,号称是自己家藏或者挖到的宝贝,再用“西安(北京)到处都是古董,当地人一锄头就能挖出宝贝”之类的说辞忽悠游客。
欧先生说,之前他在西安也碰到了卖假兵马俑的人,开价8万元。而他之前在学校旁边的小工厂里,刚刚花了170元买了一套一模一样的纪念品送给家乡的朋友。后来外出旅游多了,他才发现不光是西安,在北京、南京、成都等地都有这种在景区周边售卖假古董的人,但这些人说话显然都不靠谱。“现在古玩收藏市场的行情这么好,如果真能一锄头挖到宝贝,对方怎么不拿去拍卖,看着别人不断加价,反而在街边接受游客不断压价”?
旅游达人麦女士也告诉记者,这种卖“宝贝”的陷阱其实到处都有,而且不仅是卖所谓的古董,还有“名贵山珍”“稀有特产”等。但是傍着名城、景区卖,就让这种陷阱有了一层伪装。其实如果找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假货。要防范、破除这种陷阱,其实就是两个字:莫贪。不要老以为自己能捡到宝贝,以为真的能用几万元钱买到无价之宝的,那就只能买回教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