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旅游,难免遭遇种种忽悠。暑期将至,不少市民将举家出游。记者采访了多位有过被忽悠经历的游客,看看旅途会碰上哪些常见的“忽悠”招数,游客又该如何见招拆招,防止被忽悠。
忽悠一:
“激将”法刺激购物欲望
南宁市民许女士曾经多次跟团出游,也多次听到导游用“为我们××省人争光”来形容购物多的游客。许女士说:“我此前第一次到海南旅游时,导游带进一个购物点,竟然交待我们不要说自己来自哪个省份。导游表示购物点中的售货员对各地游客的购买力了解比较清楚,例如江浙一带游客喜欢购物,两广一带的游客比较精明,所以接待态度差别很大。”结果大家在车上都憋了一口气,根本没考虑价格、质量等问题,一下就买了不少东西。大家回到车上时,导游眉开眼笑地说:“你们真的为广西‘争光’了,下次他们再也不会态度冷淡了。”
当时许女士还没多想,后来才发现,不管去福建还是去云南,导游都说过类似的话,且会隐约配以地域性或者职业歧视的话。这样的激将法一出,有些游客就按捺不住,而解决这股“无名火”的方式就是:购物。这样一来,导游当然眉开眼笑了。
见招拆招:
许女士表示,游客没有必要硬往导游设下的套子里钻。“只是被导游轻描淡写、不点名地说上两句而已,游客一笑而过就好,没有必要大动肝火,更没必要为挣回所谓的‘面子’而花上大价钱。”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导游的语言过激,从忽悠变成诽谤,甚至涉及人身攻击,游客应注意保存证据及时投诉。
忽悠二:
借着“爱心”幌子销售特产
南宁游客蒋女士数天前刚从陕西旅游回来。此行中最让她郁闷就是买枣的经历。出游前,有朋友跟蒋女士说过,陕西狗头枣很好吃。行程中,导游也花了很多口舌来说当地的红枣,后来又说到外面卖的枣如何不卫生,而导游带去的商铺中卖的枣不仅卫生、质量好,而且是政府监管的专卖点,卖的是爱心枣,还能献爱心。
蒋女士说,同团的游客此前已经在超市买了几袋枣,大家试吃过,确实很好吃,而且比这些商铺卖的便宜多了。但是听了导游的话、又现场试吃了枣之后,她还是觉得宁愿多花点钱买更好的特产,所以就连买了好几袋。同团的很多人也都挑选了不少“爱心枣”。
回家后蒋女士才发现,这些枣干干瘪瘪,而且还带有一些苦味,与之前看到、试吃的大枣差别非常大。而且他们在网上也完全查询不到“爱心红枣专卖”的信息,只查到了不少类似投诉,大家都觉得,所谓“献爱心”,是被导游忽悠了一把。
见招拆招:
旅游达人曾先生表示,各地都有地方特产,很多人也都喜欢到旅游目的地买特产,所以难免会碰上种种与特产有关的忽悠。其实,游客完全可以不用太在乎这些说辞。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各种特产大都是敞开供应,如果游客担心质量问题,完全可以去当地大型超市购买特产,这样买回来的东西既没有了价格水分,质量也值得信赖。
对于那些挂着“爱心”旗号的购物店,游客在选择时可能会左右为难。但曾先生觉得,游客可以先确定“爱心”的真正去向再选择。“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听解说的时候,掏出手机上网搜一下,你就知道是不是真有所谓‘爱心果’、爱心专卖了。”
忽悠三:
编造动听传说只为卖产品
在西安的明城墙参观时,蒋女士所在的团队被导游带进了一间“展室”,解说员从古城墙的风水讲起,一路扯到了貔貅等玉石挂件上。解说员还故作神秘地把“展室”门关上,说展室中一尊貔貅正是当年清理护城河时发现的宝贝。游客摸一摸这尊貔貅,再去“请”一个小的貔貅挂件,就能将这些福气带回家云云。但好奇的游客们在游览时发现,周边有很多同样的展室,其中都放着一尊同样的貔貅,相关忽悠当然不攻自破了。
出游的地方多了之后,许女士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地方都在卖玉石、水晶,比如云南、陕西、新疆都卖玉,海南、华东则卖水晶,滇西北和藏区还卖蜜蜡等。而且导游都会说当地的玉石(水晶)如何得天独厚、功效独特,并引出一段段“传说”。只要游客听信这些传说进了店,店里就会有人再接再厉,教你如何鉴别玉石(水晶),买到“超值”的玉石(水晶)。
玉石收藏玩家程女士用了两个字来形容旅游购物点的这些玉石:“坑人”。她表示,经常有朋友旅游回来,拿买回的玉石请她鉴定。所有这些东西的价格,比市场上同等质量商品的价格都贵了6~10倍,还有部分是假货,比如纯粹的假玉、高温处理过爆花的蜜蜡、用白水晶染黄或者紫水晶微波后得出的黄水晶等,“真的只能用‘坑人’二字来形容了”。
见招拆招:
购物店“喜欢卖玉石、水晶”,其实是因为“黄金有价玉无价”。金银饰品的价格、鉴定方法都是公开的,但玉石、水晶的鉴定则要麻烦得多,也无法按每克多少钱来计量,所以才让旅游购物店有空可钻。程女士表示,对于这种忽悠,最好的办法就是完全不要看、不要听。因为这些店里说的鉴定方法都有一定的诱导性,而他们出具的“证书”,其实“到处都有卖,5~15元就能买一本”。
至于导游、导购们忽悠的“玉石护体”之说,程女士表示,具体的疗效很难有具体的量化指标进行衡量,也没有很确定的科学依据进行确认,所以游客购买珠宝玉石更要谨慎。
本报记者 陈春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