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游除了吃海鲜、欣赏海景,潜水对很多游客来说也是一大诱惑。然而,近年来不断有游客在潜水中发生意外,让人不禁对潜水安全性有了疑问。另外,少数广西人喜欢出国考取潜水证,这其中也有不少风险和注意事项。
潜水事故不时发生
今年4月,南宁市居民薛女士去马来西亚旅游时,曾亲眼目睹同行游客遇险的一幕。
她回忆说,当天中午,她在芭雅岛吃饭时,听到距离海岸20米的地方有人呼救,岛上救生员立即赶过去。人被救上岸以后,接受了几个周期的心肺复苏急救仍口吐白沫,抢救一个多小时后被宣布死亡。出意外的男子是与妻子一起参加浮潜的马来西亚本地人。事后薛女士了解到,这名男子身材较胖,吃饭后立即下水,所以发生抽搐导致呛水。
记者查看发现,今年以来,中国公民或华裔在各地发生潜水事故的报道不时出现。
7月7日下午,一名 42岁的马来西亚华裔女子租船到澳洲Ocean Grove的一个沉船遗址潜水,下水后没到一个小时就离奇失踪。她的潜水器具被弃在海下水深30米的地方,海面未见有血痕、潜水衣或任何对象浮起。6月,一名美籍华裔男子和妻子在夏威夷庆祝50岁生日,潜水时发生溺亡;2月也有两起:一名成都女孩在泰国旅游浮潜时出现意外最终被判定为脑死亡,另一对杭州夫妻到马尔代夫旅游时,丈夫在喝酒后下水浮潜失去了生命。就连近日去世的香港明星罗慧娟,也曾遭遇潜水事故。她在生前的遗言短片中提到,几年前的潜泳意外没能及早求医,导致听力只剩两成,让她饱受煎熬,变得抑郁,直到几年后装上人工耳蜗后,抑郁情况才有所好转。
攻略
最好饭后一小时再下水
潜水分为深潜和浮潜两种。在国外,没有潜水证的游客只能参与浮潜,主要装备有面镜、呼吸管和脚蹼。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薛女士分析道:饭后食物还在消化,这时不适合进行浮潜或其他运动,因为容易发生抽搐。有的人饭后还容易低血糖头晕,所以最好在饭后一小时再下水。
结合自身体验,薛女士认为,浮潜时适应呼吸管也很重要。下水前,要确保面镜和呼吸管拴在一块。在浮潜过程中呼吸管可能会进水,很多人会惊慌失措,其实只要一吹气水就会流出来。
影响潜水安全因素多
郭先生是一名资深潜水教练,在北海有10多年潜水经验。他认为影响游客潜水安全的因素非常多:一是身体素质,参与潜水的人员不能有诸如心脏病、高血压、癫痫等重大疾病,其下水前的身体状况也很重要;二是装备是否检查仔细,潜水海域是否有洋流、当天是否适合潜水;三是游客在选择潜水公司时应避免“黑潜”。
相对于浮潜,深潜对潜水者的要求更高,潜水者最好有游泳功底,在不熟悉的海域潜水时应找一个熟悉情况的潜导。入潜速度太快或耳压平衡没做好可能会导致耳聋,因此不要等到耳朵疼了才想到调整耳压平衡,应在岸上或浅水处捏住鼻子使鼻孔阻塞,然后用力鼓气,就能将空气灌入耳管,使得耳朵内外压力达到一致。
攻略
避免遇上“黑潜”
业内知情人士介绍,在不少海岛旅游地,存在三两个人筹备四五万元就开始经营潜水业务的现象。这些人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培训和认可,装备和各项保障都缺乏。而正规的潜水经营企业,需要经过当地体育、海洋、工商和税务部门等进行审核认定,能提供正规发票,这也是游客选择潜水公司时可以参考的标准之一。
出境考潜水证有危险性
潜水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想要遨游世界各地的深海,需要有一个牌照——潜水证。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因为价格原因目前有部分广西人喜欢在国外考潜水证。
早报网网友“雨景木人”在今年年初跟朋友在马来西亚马布岛报考了潜水证。“报名后领到教程,还填写了各类声明。潜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不认真学习,在海下出现任何状况都可能会失去性命。出发前我看了许多案例,都是非常小的事情导致潜水员丧命。”
“雨景木人”介绍,少数学员会出现海下恐惧症,潜下水后突然蹿上海面。在10多米的海下,这样的行为会很危险。人体肺部可能会因为压力突然变化而受损,严重的导致丧命。他说,训练一两天后,同一团队的成员有的手拉伤、有的头晕,有位女士还在水下发生呕吐。最后除了他按要求毕业拿到潜水证外同组4名成员都没能达成愿望。
国内网友“HAIAN”2009在泰国稻岛考了潜水证。由于当地潜水发展较为成熟,潜校多竞争激烈,他给自己拿到了一个很优惠的学习价。他表示,中国人去国外学潜水,语言是一大问题。之前他在PP岛第一次潜水,操着不太熟练的英语,大致明白下水要注意什么后就勇敢地下了水,后来因为耳压平衡没做好,耳朵痛了好久。他说:“现在回想起来还很后怕,水底世界虽然精彩,但稀里糊涂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攻略
认真学本领以免闹笑话
一名专业人士表示,东南亚诸国的潜水发展相对成熟,中国人选择出国考证也是这个原因。目前国内如广州、深圳、湛江、三亚、北海等地也有潜水,不同的潜校其实教程大同小异,因为都是根据国际潜水证考试大纲要求来设计的。但不管在哪里考证,都应对自己负责,把潜水要领学到手。他说:“我几次碰到在国外考证回来的人,到国内后却连一些基本的装备都不会用,看起来很让人担心。”
另外,在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潜水教练是华人,接受培训不成问题,最怕有语言障碍。有的人考潜水证回来后,证件上都是英文,一翻译过来却是“开放性水域体验证”,闹了大笑话。
本报记者 唐爱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