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旅游网
首页国内游攻略华东正文

京杭大运河之宿迁 枕着古黄河入梦

 


 



皂河船闸附近的运河岸边,一名工人站在巨大的船体上焊接新船。船舶制造作坊在这一带绵延数里,到处有股浓重坚硬的机器味道。

 

时间光晕中的乾隆行宫


 

乾隆行宫院内的古戏台。

 

和现代交通的节点类似,在运河最繁忙的漕运时代,处于运河和骆马湖的交汇处的皂河镇是繁华热闹的商品集散地。南来北往的船家客商在此停留或常驻。“乾隆 六次下江南,其中五次都到了我们宿迁。”已经有好几个宿迁人脱口而出这句话。“为什么说有五次?”在距离宿迁城区二十公里左右的皂河古镇乾隆行宫的门口, 八十五岁的刘运才大爷指了指身后:那就是证据。

这个乾隆行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也是3A级景区,门票30元。来的游客不 多。抬头就是“敕建安澜龙王庙”——乾隆先住的龙王庙,后来才有的行宫。“安澜”,驯服河流,百姓安居乐业。从南到北,沿运河一路走过来,乾隆题字到处可 见,其中也有一个封建君王的深意在。一进门的门庭上写有“海晏”、“河清”的匾额。院落的南面是个戏台,扩音器里正播放着地方戏——柳琴戏,十分欢快的调 子,说的都是家长里短的故事。

碑文和钟鼓楼都保存得完好,一阵风吹过,钟楼、鼓楼上铃声清脆。木雕虽然模糊,颜色斑驳,但其中有着时间 的光晕。据介绍,乾隆行宫建筑群的各种瓦当大约有700多种样式,因为在修建行宫的过程中,工料都是从南北通过的运河运到宿迁的,各种南来北往的文化也都 包含在行宫的设计建设中。看到我们惊叹于这里的主体建筑保存相对完好,刘运才老人说:“有些建筑能躲过‘文革’浩劫,多亏了这里做了皂河镇的粮管 所。”那时,在行宫院内的空地上晾晒粮食,室内高挑顶的木质结构空间通透,又是囤放粮食的好地方。

现在,整个院落正在大修土木,要努力 打造成旅游景点。“修旧如旧”是个技术活,也是个思想的事情。两位工人正卖力地将殿前楠木柱上的旧漆皮一点点削去,居然是要给柱子重新植皮。虽然乾隆曾在 这里下榻,对于刘运才来说,这是可以向人说道的一件事,但是“皂河古镇只是保留了这个名字而已”。古镇在哪里?老人用手一指,一排新建的仿古临街店面。又 问旅游导览图上的李家大院在哪?“还在图纸上。”老人说。

运河边,一家加工三合板的小工厂。

■ 依水而居

丰厚而吊诡的骆马湖

宿迁人又说骆马湖是宿迁的母亲湖。当年仇和在宿迁当书记的时候,曾经想过把骆马湖引到市内来。随着城市越长越大,骆马湖现在的确就在城市的边上了,作为城市的后花园,适合周末自驾游。

距离市区很近,骆马湖边有一个城市休闲地点,叫“碧湖银滩”,又称“苏北小三亚”。骆马湖,江苏省四大湖泊之一,有时候它看起来很像是大海,无边无际, 水的颜色是绿色的。宿迁市宿城区宣传部副部长刘须建说,因为湖边没有任何工业污染。但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苏北小三亚”的细腻沙滩,就来自骆马湖的湖 底。

据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天,骆马湖周边一乡镇的几个年轻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又一次来到骆马湖。但是这次他们有一个重要发现,原 来骆马湖底不是淤泥,全是金黄色的沙子。千百年来,骆马湖虽有水患,但也有着丰厚的物产,人们依湖而居、因湖而生。但人们看到的只是茂盛的水草,满湖的鱼 虾莲藕,却想不到在万顷碧波的水底还有金子般的黄沙。对于骆马湖来说,这个发现又是另一个开始。

建房、铺路都要沙子,是必须的建筑材 料。20多年的时间里,400平方公里的湖面上,吸沙船、采沙船超过了捕鱼船,高高的钢架代替了桅杆。不少渔民抱怨说,因为采沙,水草不长了,湖里的鱼没 有了繁殖的地方,影响了捕鱼。渔民和采沙船的矛盾一直都有,也有养殖户将自己承包的水面转让给采沙船。站在骆马湖边,眼前高高的钢架林立,一派繁忙景象。


 


骆马湖出产的野生菱角。

 

现实总是很吊诡,现在又有人说,骆马湖产“沙塘鱼”。解释是这样的:由于长期采沙、吸沙,在骆马湖底出现很多大坑,又称为“塘”,这些塘浅的十几米,深 的几十米,水草在这里已经绝无生根的可能了,一些鱼只好栖身于此,故称为“沙塘鱼”。水深,不易捕捞。于是有人说,这沙塘里的鱼比浅水区的鱼肉更细嫩、鲜 美,所以一时为贵。但是到底如何,答案就像骆马湖边飘荡的水草一样。

■ 运河味道

绵长的运河“形象大使”

“乾隆六次下江南,其中五次都到了我们宿迁。” 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我们一笑而过。在京杭大运河沿岸几乎所有的城市中,都有关于这位封建帝王的传说。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这位封建君主沿着运河南 北来往,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文化上看,都能被赋予各种意义。在民间,这个皇帝佬儿也留下了各种类型的故事,从题词到食物到儿女情长,并且总是不吝赞美各 地的风土人情。运河上的长路上,到处都有他的足迹;几百年来,他都是忠实的运河“形象大使”。


 


洋北镇“乾隆下江南”酒厂,工人在翻晾酿制白酒的酒糟。

 

在宿迁,乾隆这个运河“形象大使”还有着 实在的内容,并被无数人实实在在地消费着。宿迁号称“中国白酒之都”,其酿酒业主要集中在洋北镇。当地流传的一句话是,洋北镇的麻雀都能喝二两酒。这里有 全国知名的洋河和双沟,还有一种当地人特别推崇的“乾隆下江南”,70度的原浆酒被吹得很神,高浓度的醇香,入口绵长。


 


工人在存酒车间检查酒坛密封情况。

 

这个酒厂依然保持着传统的酿造工艺,酿造车间里热气腾腾。八个人负责一个甑锅,为了方便干活,所有人都是赤脚。干了30多年的郑仲扬说:“我们这里,最重要的工具就三样:大车、扫帚、铁锨。”这些工具,粗笨中也透着手艺的力道。

五种粮食拌上酒曲,上甑蒸六锅之后装入窖池,等待至少70天,再次上甑,出来的是甘冽的原浆酒,然后又是长度不等的封闭存储。在这个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快速消费的年代,这个热气腾腾的车间,非常让人感动。车间里的工人都深信一条:“当年乾隆喝的就是我们这个酒。”

除此之外,宿迁还有一种美味:黄狗猪头肉。乾隆题字。也是热气腾腾,酱香四溢,入口绵长。

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燕

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

 

 

标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