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旅游网
首页国内游攻略云南正文

腾冲皮影戏:一张牛皮演悲喜 一个戏班续传承

█ 导语:

如果将太湖比作吴文化的母体,那么惠山泥人无疑就是母体所孕育出的绝世瑰宝。一件件巧夺天工、举世无双、憨态可掬的惠山泥人承载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愿望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祈祷。

 

刘家寨皮影戏是腾冲皮影戏的代表 作者:肖育文
刘家寨皮影戏是腾冲皮影戏的代表 作者:肖育文

 

█ 游记正文:

皮影戏起源于汉朝时的陕西,兴于唐朝的山西、河南一带,盛于清朝的河北。腾冲的皮影戏是清朝道光年间从广东、湖南一带流传过来的,至今有150多年历史。在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它就是村民们的"手工电影"。不论是在腾冲县城的饭店吃饭,还是行走在和顺古镇,都能看到皮影戏的表演招贴,有的甚至变成了路标的一部分。在这些表演招牌上,我们同时看到一个名字:刘永周。


刘永周在幕布后投入的表演--作者:佚名刘永周在幕布后投入的表演--作者:佚名

 

皮影对于刘永周来说,除了是谋生的工具之外,可能还意味着很多,要不他不会每次表演都如此投入、深情。或许在每个皮影人的背后,都有着一份对传统的留恋,对文化的坚守。观者除了收获视觉、听觉上的双重享受,更多的是内心的一种感动。

 

追踪"手工电影人"

傍晚,"腾越人家"饭店的一楼已经座无虚席,人们一边点菜,一边静等皮影戏开场。戏台设在院子正对着大门的一侧,四周都用木板和幕布围了起来,人们只能看着幕布上晃动的人影暗自猜测。

六点半,名为《龟与鹤》的故事正式上演,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只有"龟"与"鹤"伴随着或急或缓的音乐在河畔不断地斗智斗勇,龟的机警,鹤的灵巧,把现场观众逗得合不拢嘴。偶尔有好奇的观众走到戏台后面,掀开幕布,看表演者如何舞动皮影。

 

影人的头靠,多采用侧面刻镂五分脸 作者:肖育文
影人的头靠,多采用侧面刻镂五分脸 作者:肖育文

 

整场表演大概20分钟左右,慕名而来的我们不免意犹未尽。听说下一场演出就在隔壁饭店进行,我们赶紧退掉还没上桌的饭菜,追随而去。这一场演出的故事名为《大救驾》,说的是腾冲名小吃"大救驾"的由来:明朝末年,永历皇帝朱由榔被清军逼到西南地区,途经腾冲时,又饿又累,到一家饭店投宿;店家晓得客人辛苦,使出浑身解数,炒了一盘自己新近琢磨出来的小吃奉上,永历皇帝吃后大加赞赏,考虑到这道小吃在关键时刻救了自己的急,于是赐名"大救驾"。表演者的旁白、唱腔带有腾冲口音,但因为配有字幕,外地人看起来也完全没有障碍。事实上,腾冲方言的口音与华北地区相近,并不难懂。而且,北方人多是"听戏",重唱腔,而南方人多是"看戏",更重表演。

 

刘永周在表演《大救驾》 作者:重走霞客路
刘永周在表演《大救驾》 作者:重走霞客路

 

表演结束,我们不禁跟着人们跑到幕后观看,一个六十出头、穿着对襟衣服的汉子正在教三个女孩子如何收拾。有个小姑娘说想摸摸看,他便把皮影递了过来。他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刘永周。

 

据朋友介绍,刘永周是腾冲皮影的最后一代传人,凭借精湛的皮影制作和表演多次获奖。他还是云南省文化厅认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滇西小有名气,曾受邀携皮影作品参加中缅建交55周年"中国文化月"的展览。

 

刘氏的马身特别精细 作者:noodle
刘氏的马身特别精细 作者:noodle

 

刘永周年轻的时候,跟随父亲制作、表演皮影,经常从年初忙到年尾。过去,有庙会的地方便会有皮影戏表演,哪里遇到了干旱、水灾或者瘟疫,村民们也会请他们过去唱上几天。为了演好皮影戏,刘永周和父亲曾到河北、山西一带取经,取长补短。现在,刘永周能够演绎200多个剧目,从上古时代的《封神演义》到明清小说,再到为商业公司量身定做的《翡翠传奇》等,有些剧目要连着唱上七八天才能表演完。


吹拉弹唱的老艺人都是当地农民 作者:肖育文吹拉弹唱的老艺人都是当地农民 作者:肖育文

 

除了在县城和几家公司合作演出,刘永周主要的演出舞台还是他所住的寨子——腾冲县城以北35公里的固东镇刘家寨,那里有独立的戏楼、十几个能帮他吹拉弹唱的老伙计,还有他的几十箱皮影道具。我们跟刘永周约定,次日到他所住的刘家寨看一看。

来到刘家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香古色的牌坊,写着"腾北重镇"四个大字。刘永周年轻时学过绘画、雕塑,这牌坊两侧的壁画便出自他手,一个是刘邦登坛拜将,一个是三英战吕布。之所以把这两个故事画在这里,可能跟主人公都姓刘有关吧。


戏如人生--作者:佚名戏如人生--作者:佚名

 

刘永周家的大厅里挂满了文化部、云南省政府、地方市县颁发的各种奖状,还有云南一所高校聘他担任客座教授的证书。院子一角有个小姑娘正在给剪刻好的皮影着色,那是刘永周的一个亲戚。她正在画的是一个形体超过50厘米的大皮影,不过没有缀结(联结不同皮影的一种纽扣),不会活动,主要是供爱好者买去收藏。


着色是皮影制作十分体现功力的一步 作者:肖育文着色是皮影制作十分体现功力的一步 作者:肖育文

 

刘永周把家里几套精美的皮影靠子(即已经完工的皮影人物造型)搬了出来,一一挂在院子的绳索上面,其中有一套便是在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中获得"造型制作奖"的《大闹天宫》,人物造型简单而不失生动,再经表演者的巧手一拨弄,仿佛活了过来。

 

最后一个表演者和最后一个观众

曾有媒体形容刘永周的表演团队:这是云南唯一活着的皮影戏班。

近几年,看皮影的人渐渐少了,刘永周表演的场次也从一年上百场锐减到二十几场,平均月收入不足千元。儿孙们都改做其他行业了。除了一些老人在农闲时节帮着客串一下,刘永周只有一个固定的表演搭档--曾经一同拜师学艺的村民刘定三。当他提出我们可以1200元包下一场表演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刘定三有事不能参加演出,刘永周说:今晚只能唱独角戏了。演出剧目,是他的经典之作《七郎之死》。
 

皮影戏的制作需要一定的耐心--作者:公主之驹
皮影戏的制作需要一定的耐心--作者:公主之驹

 

晚上八点多,腾冲的天空才慢慢黑了下来。两层楼高的皮影戏楼与刘氏宗祠隔路相望,设在宗祠里面的村委会大声地放着广播喇叭,不时重复一下今晚有皮影戏表演的通知。此刻,作为看台的马路空荡荡的,只有我一个人,但是刘永周胸有成竹地说:再过一会儿,再过一会儿,人们吃完饭,看完电视,就过来了。
 


现在能看场原汁原味的皮影戏已是奢侈的事--作者:公主之驹现在能看场原汁原味的皮影戏已是奢侈的事--作者:公主之驹

 

刘永周在几个老伙计抬着工具,上了戏楼拾掇着,把皮影一一组装好,再挂在绳子上。忙活了大半个小时,旁边渐渐聚拢了不少村民围观。快开场时,戏楼前面果然已站了不少人,其中一个老人带了一条长凳,做持久观赏之打算。

 

最让刘永周感叹的是皮影技艺后继无人--作者:肖育文
最让刘永周感叹的是皮影技艺后继无人--作者:肖育文

 

一开始,表演进行得并不理想。刘永周的嗓子有点嘶哑,唱词也有些忘记了,唱到一半会停顿一下,重复几声,好像唱片卡壳了一般,惹得底下一片哄堂大笑。坐在路边栏杆上的孩子学着他的唱腔,彼此笑闹着。我从村委会借了把椅子,作为唯一的外来客,坐在观众中间显得十分另类。好在我的存在并未影响村民们的正常交流:左边一群老先生讨论着皮影戏在寨子里的发展历史;右边一群妇女热烈地交换育儿心得;后面一群小孩在追逐打闹,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旁边一个篮球场上,几个从傍晚就活跃在那里的少年依然精力旺盛,丝毫不为这边的热闹所动,倒是运球的声音不断传入我的耳膜,让我的思绪从舞台上游离。

 

制作工艺需要皮影艺人在刀工上投入毕生精力 作者:肖育文
制作工艺需要皮影艺人在刀工上投入毕生精力 作者:肖育文

 

显然,寨子里的广播通知对聚集观众起了作用。这场表演对于村民来说,更像是一个社交的平台,功能有如赶集。我静坐其中,专注地仰望着幕布上的人物飞动--并非我对皮影戏的兴趣有多么浓,而是我想不出有什么办法可以融入周围的热闹当中。

 

台上演出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七郎之死》是《杨家将》中的经典一幕,说的是杨七郎随父兄出征,被辽兵围困在两狼山的山谷,经过几番死命突围才得以逃出包围圈,向主帅潘仁美报信求救;潘仁美的小儿子潘豹曾被七郎打伤,最终不治身亡,潘仁美在关键时刻公报私仇,下令将七郎绑在树上乱箭射死;不想七郎是雷神转世,箭射不进,有人献计说,只要把七郎额头的皮割开,遮住他的眼睛,便可以破了他的神通;就这样,杨七郎被射成了刺猬,据说仅头部便中了72箭……这一段的表演最为精彩,从拉弓取箭,再到箭插入身,无不活灵活现,与电影无二。

 

刘永周与皮影戏 作者:佚名
刘永周与皮影戏 作者:佚名

 

我转到楼上的后台去看刘永周。他一个人在操纵皮影,旁边围坐着七八个帮忙的,有的敲大锣,有的拉胡琴,有的敲梆子,有的打小鼓,有的递皮影……接下来的情节是哭七郎,只见刘永周手举皮影,双目紧闭,低头吟唱,愈唱声音愈嘹亮,也愈加悲怆,仿佛就要哭出来一样,听得我心里都跟着一阵阵难过。此刻,整个后台再无一点噪杂,旁边一直嗑着瓜子的年轻人也停住了手,静静听着。

 

刘永周希望孙子继承刘家世代相传的皮影技艺 作者:肖育文
刘永周希望孙子继承刘家世代相传的皮影技艺 作者:肖育文

 

从后台出来,发现戏楼前的人不知何时已经走空了,而此时离演出结束尚有20多分钟。"交际"的目的达到,观众们散去时应该是心满意足的吧。我坐在唯一剩下的那张椅子上,听着无限悲凉的唱腔在空中回荡,心想幸好表演者与观众隔了一层幕布,可以少受许多打击。天上,上弦月早已悬在中央,发出清冷的光。地上,只剩下最后一个表演者和最后一个观众。

 

█ 景点介绍

腾冲皮影戏,又称皮戏、灯影子,有据可查的历史已有一百四十余年。和中国其它地方的皮影戏一样,腾冲皮影戏几乎集中了剪纸、窗花、门画、工艺美术、雕刻等所有的中国造型艺术,和地方戏、相声、口技等传统表演艺术。在民国初年至抗战前期,腾冲皮影表演极为兴盛,名噪一时的皮影戏班子最多时曾达80多个,并衍生出东西腔体两大类。

 

一些年轻人对皮影戏也表现出了兴趣--作者:临山居士
一些年轻人对皮影戏也表现出了兴趣--作者:临山居士

 

云南腾冲皮影戏属于中原皮影,同时又融入了地方文化和艺术,在唱腔和手工制作上都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艺术魅力。

腾冲,古称腾越,位于滇西边陲,西部与 缅甸 毗邻。腾冲是著名的侨乡、文化之邦和著名的翡翠集散地。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称之为"极边第一城"。境内有傣、回、傈僳、佤、白、阿昌六种世居少数民族,还有中国最密集的火山群和地热温泉。

地址: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腾越古城

 

█ 其他信息:

█ 腾冲皮影戏的发展历程

皮影戏艺术发祥于我国陕西、山西、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因其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广大民众,所以流传甚广。云南腾冲皮影属于中原皮影风格,由中原地区传入。由于传人的时间说法不一,只能通过对腾冲著名皮影戏班的梳理,给一个大致的发展历程。

1.甸苴坝头

腾冲最早的皮影业是产生于道光十年和咸丰二年的固东镇甸苴乡坝头的张家寨和李家寨的两个皮影戏班,这两个皮影戏班分别以张老阔和李老白为代表,俗称"神戏班"。在全县曾名噪一时,演遍了全县各村各寨,大大传播了皮影戏制作和表演技艺。

张老阔真名为张国玉,是腾冲皮影有史可考的最早的皮影艺人之一。据其墓志记载"张公国玉,生于清嘉庆八年,幼习技艺,长继班联,宽宏大量,才堪于世,享年八十余寿。"

李老白原名李登,元由于其唱词清楚明白,故被人称为"李老白"。其子李志兴继承发扬了该戏班。1940年,李志兴夷方表演归来,不幸染疟疾死亡,其戏班无人继承,致使该地皮影业失传。

2、固东刘家寨

固东刘家是清初由江西迁入腾冲县固东镇顺利乡,其祖先名为刘崇贵,原本不从事皮影业。至清光绪六年,刘家寨的太学士刘登岸、僧纲师(相当于佛教学会会长)刘金斗拜固东镇甸苴乡坝头的李老白和张老阔为师,学习皮影技艺,创建了刘家寨皮影戏班,并形成一种独特固定的唱腔--西腔;其戏班第二代继承人以刘尚荣、刘兴顺为代表,并以文言唱法为主要特征;第三代以刘定中为该戏班主要物;第四代是刘永周、刘定三、刘定旭、刘定彩、刘定强、李兴逵、李助兴、刘上润等组成的家族式皮影社团,该团的制作和表演代表了当前腾冲皮影戏的最高水平,主要以中老年的年龄结构,为腾冲皮影戏的发展做着杰出的贡献;第五代是刘安平、刘安逸等青年一辈,该代正在第四代人的带领下,发展壮大,日趋成熟,成为腾冲皮影的继承者。

刘家寨的皮影戏是腾冲皮影戏的代表,也是腾冲后期皮影艺术的传承地和流传源头,在1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中,成绩斐然,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腾冲本土的文化艺术。

3、洞山绮罗村

绮罗皮影班是腾冲洞山区绮罗乡黄家巷皮影戏演出组织,师承刘家寨皮影戏班。该班正式组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在此之前,有黄顺中、李作仁、段大丙等人先后到皮影戏西腔之乡刘家寨拜师学艺,根据从刘家寨得来的靠子模仿制作本地靠子,并积极排练演出,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东腔"。

班子大致分为两代:第一代以黄顺中为代表的学习引进派;第二代以黄连山继承的改良派。

在黄连山时代,该戏班与刘家寨皮影戏班齐名。现因其家庭问题,后继无人,洞山绮罗皮影戏班不复存在。

4、中和民振

中和乡民振皮影戏班师承刘家寨皮影戏班第三代传人刘定中。缘于1948年刘家寨戏班到中和乡进行串演,中和民振李家遂向刘定中学习皮影技艺,而逐渐形成该戏班。该戏班在一代人中形成、发展至消失。

该班的创新意识比较强,于1987年开始对靠子的制作进行改革。现在,该戏班只有80高龄的李本刚和李本宏还健在,"要把"的表演技术已经没有了继承人。中和民振皮影戏班名存实亡。

5、小西油灯庄

小西乡油灯庄皮影戏班是向刘家寨购买皮影靠子而学习发展起来的皮影戏班,至今仍活动于小西乡的各村寨,也是一支业余的皮影戏班。该戏班不以皮影戏为业,只在农闲暇之余进行活动。与其他乡寨的皮影戏班不同,该戏班还吸收了女性成员。在皮影戏的表演耍把中加入了女声的表演。

腾冲皮影艺术除上述几个地方存在之外,瑞滇的河西、荷花、曲石等都曾经拥有精良、灵活的皮影艺术。腾冲西腔体与东腔体的皮影戏班,在该县沦陷前(1942年)发展到了72余堂,剧目共有300多个,有一整套历史传说故事,其中以《封神演义》的改编的剧目居多。但是,由于"文化大"的销毁和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多数皮影戏班已逐渐消失或名存实亡,不成规模了。

█ 腾冲皮影戏的表演特点

腾冲皮影戏由于地理环境、文化差异的影响,从而在中原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多元文化,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

1.唱腔

腾冲皮影戏在表演的唱腔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刘家寨皮影戏班根据当地方言俗语加入民间小调、洞经音律等形成的固定唱腔--"西腔"。一种是绮罗皮影班将洞经音乐渐渐溶人其唱腔和音乐之中,伴奏器乐增加了萧、弦和唢呐,演唱多以滑音出现,有别于刘家寨的西腔的唱腔--"东腔"。

西腔的流传区域较广,除了绮罗地区运用"东腔"唱腔外。其他皮影戏班一律用"西腔"。东腔悠扬婉转。西腔高亢激越。

如今,随着绮罗皮影戏班的不复存在,"东腔"几乎没有人唱了。资料上也只存一首东腔曲调--《风吹海水浪悠悠》。

现存的皮影戏班一般只使用"西腔"。在"西腔"中又分为走马腔、女腔、悲板哭腔、喊云腔等调式。走马腔属于背景音乐过门调,只有伴奏没有演唱。一般用于人物出场等场合。

男腔即为以男声为演唱主体的调式。

女腔则是以女声为演唱主体的调式,以转调为其特点,一般由F调转C调,从而扩宽了音域。

但是,由于腾冲皮影戏历来被赋予了神圣的力量,女子不能参与皮影戏的表演,造成了真正女腔的缺失。在表演到女腔时往往就让男子以假嗓翻高八度来演唱。这种用男声来诠释女腔的唱法又被称为"子嗓"。

哭腔、悲板是用于哭戏中的,以其悲怆的艺术感受来调动全场的气氛;

喊云腔则是用于班师回朝的场面,恢弘而有气势。

另外,武排班(武官出场的音乐)和文排班(文官出场的音乐)也有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主要以旋律为主而较少演唱。腾冲皮影戏配有低胡、中胡、高胡、板胡、丝弦、三弦、笛子及醒木等。腾冲皮影艺人不懂简谱,在学习和使用唱腔乐器方面主要得缘于传心授的"的得谱"和"锒铛谱"。"的得谱"和"锒铛谱"是用于记音而形成的两种类似简谱的记忆口诀。"的得谱"产生于刘金斗时代,"的得"是模仿二胡声的拟声,通过对这种模拟的表述而形成此谱。"锒铛谱"则产生于刘尚生的时代,随着三弦的加入演奏,从而使得表述主体由模仿二胡声转到模仿三弦声,形成"锒铛谱"。

总体而言,腾冲皮影戏在表演方面,唱腔少念白多。唱腔的调式就是以上所述的几种固定的形式。念白占了很大的比例。

█ 剧目文本

腾冲皮影戏中称剧本为"桥丹",每个戏班都存有一些剧本。但在实际的传承中",桥丹"并没有占重要的地位。这取决于腾冲皮影戏在表演上强调即兴诙谐的原则。表演是随兴的,可以是表演者的有感而发,也可以是表演者的杜撰,表演者往往忽略剧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加入时代的语言、自己的见闻及感受,从而将腾冲皮影戏的真正魅力充分的表现出来。如:在语言上出现用"扣除你的生产粮"来替换"严惩不贷",达到了贴近生活,愉悦乡民的效果。

除了依照情节发展所说的念白,在表演中还出现大量的固定套语,在风格的统一和特色的形成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

"柳荫栓战马武将夜谈兵。"--用于战事筹备阶段的场合。

"威风凛凛坐将台众将文武两边排。"--用于将帅骑坐骑时。

"万岁圣旨记心上万马军中把路开。"--用于作战的场面。

皇帝出场也有特定的语言套路。以此渲染庄严磅礴的气势。如"太阳一出照昆仑,一层山来一层人。万里河山人保定,文武将官功勋成。"

█ 皮影靠子制作程序

皮影制作是一种繁复精细的过程,不仅对雕刻工具有着较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制作工艺往往需要皮影艺人在创新、刀工等方面投入毕生的精力。通过一百多年来众多皮影艺人的努力,腾冲皮影制作技艺精湛,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1.制作材料

一般以黄牛皮为主,有些时候也用羊皮。

2.制作工具

蜡版、刻刀、锤、锉刀、铲刀、剪刀、锥子等。

其中蜡版需要皮影艺人自己制作。先用用木板制作成方行的模版,再用苦竹灰、茶花蕊、坝子油、蜂蜡等配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以小火熬成浆汁,最后倒入模版中冷却形成。蜡版在皮影的制作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皮影靠子的纯净与否取决于该蜡版的优劣,如若配料比例不当,在雕刻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蜡油粘刀、靠子染色等问题。

在日积月累的雕刻过程中,皮影制作艺人有了一套自己的制作口诀,在实际操作和技艺传授中都取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弯弯眉,细细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圆额头,下巴尖,不要忘记刻耳环。”

█ 制作工序

制皮。清水或石灰水将牛皮浸泡松软,在四周钻孔穿绳,绷紧在框架上,待其晾干后再用刮刀刮去鬃毛、浮皮和残肉。然后进行两面削皮,再用打磨机进行打磨,以增强皮子透明度。

画稿。按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个性设计出不同的形象。

雕刻。运用刻刀按照所画线条进行镂刻。一般在镂刻影人的头靠时,多采用侧面刻镂五分脸,使用通天鼻梁除眉、眼、外,全部镂空;在镂刻影人的身靠则通过镂空细长的线条来表现大量花鸟的图案。

着色。着色是皮影制作十分体现功力的一步,根据不同的人物和服装施行不同的色彩。色彩。以红、绿、黄、白、黑为主。以浅深浓淡、勾勒烘染的手法表现不同的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出水。即熨平靠子。将两块特制的方砖用柴火烘热,再用湿布包裹皮影靠子,夹在两砖之间,半小时以后取出。

罩漆。为了颜色不至脱落和增加透明度,画完后的皮影须罩上一层清漆或胶水。

衔接。由于皮影人物的制作是肢懈完成的,因此最后须将身体各部位用皮筋衔接。依照通常方式,一个人物在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腰部位进行衔接。

经过上述的制作,皮影靠子基本完成,一般加上两根撑杆,皮影靠子就可以在皮影艺人的操纵下进行表演了。

在皮影的制作创新上,腾冲皮影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和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中发展求新,制造出优秀的皮影艺术。20世纪60年代前人物靠子都是古装打扮的侧面形象;70年代,通过对皮人制作有组织的改革,出现了正面、半侧面和现代人装束的新皮人,还依据腾冲本地的风土人情,制作出了傈僳族装束的人物形象,并使一部分皮人靠子能灵活转动的眼睛和上下张合的嘴蜃,加强表演的生动性和表现性;80年代,皮影世家刘永周按照绘画着色的方法,在半透明的靠子上涂上颜色,从而制作成了彩色皮影戏。大大强化了皮影靠子作为一项艺术品的审美内涵。

 

█ 出游参考:

所属地区: 云南 腾冲 适合人群: 所有人 出游难度: 轻松

适合天数: 3天 花费预算: 500元 适合时间: 全年

 

█ 电影 《一个人的皮影戏》

透过这部电影,导演想表达两个层面上的反思,一是从文化层面来引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另外是个人精神层面上与大家探讨关于人性的话题。

除探讨皮影发展的困境和现代人所遭遇的尴尬心境之外,《一个人的皮影戏》还展现了大量精美的皮影及其制作工艺,皮影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要经历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多道工序,制作十分考究,因此也是价值不菲。该片通过镜头的运用,为观众细腻地展示出皮影戏集剪纸、窗花、门画、工艺美术、雕刻、传统表演(如地方戏、相声、口技等)的综合魅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