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旅游网
首页国内游攻略北京正文

南锣鼓巷:老北京胡同的文艺韵味

在南锣鼓巷里是容纳各色声音的场所,这里的酒吧、咖啡馆和其他众多小店不仅为乐队和歌手们提供了交流的空间,还将创意成果转化为可视、可触的装饰、产品和服务。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孕育独立音乐的摇篮。在这里,有永不落幕的音乐节。

漫步 南锣鼓巷 ,你不仅会惊讶于在京城中心还有这样的“桃源”,更会惊艳于它的时尚,它的旧貌与新颜完美结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人说,三里屯没有做到的南锣鼓巷做到了; 后海 失去的南锣鼓巷又给找了回来。

一年前的十月的晚上八点,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匆匆地穿梭在南锣,如同顺流的孤舟,翻滚在人海中,从北到南,不曾靠岸。偶尔的左顾右盼,也不敢踏入“蜈蚣街”十六支足的一脚。

一年后的十二月的早上七点,我在奥体东门换乘758,在北兵马司站下车,我和空游会在雨儿胡同口汇合,来一段之字形的“鱼骨穿”。晚上九点,在东棉花胡同的江湖酒吧,会有一场乐队表演,名字叫“末日狂欢的前一夜”。

南锣寻故

和很多人一样,来到 北京 ,让我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古雅温馨的四合院。而对我而言这才是北京传统住宅建筑的名片,也是最具民俗风情的文化符号。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的空游,每年却都会走走北京的胡同,最常来的就是南锣,而必到之处,就是我们今天的第一站——凤山将军府雕花门楼。



 



南锣鼓巷纵横之间传统与时尚交汇 李双喜 摄影

空游说,这个门楼,绝对会让你出乎意料。只是,这出乎意料的有些突然,印象中威严雄壮的将军府全无踪迹,我们从一个不起眼的大门,斜刺穿入,一座雕工有致、凸凹精细的拱门就深深的立在两侧的近代风格的砖房之间。上下五层的砖雕层次分明,每层分别刻有春夏秋冬四时花卉、动物图案和戏剧人物故事图案,其动物、人物图案栩栩如生,堪称完美。花墙中间的大理石门额上刻着的四字祖训,全部剥离,模糊难辨。空游说:“你的相机镜头是鱼眼,应该可以把这门楼拍的全。”于是,我赶紧找好角度,连按下 三次 快门。

不过,我知道相机的鱼眼可以机械的装下这门楼。可我的肉眼,却容纳不了这藏在这藏在“深闺”里的“绝世美人”万分之一,只想多看一眼,再看一眼。空游打断了我的“花痴”,赶紧走吧,南锣鼓巷还有很多藏龙卧虎的地方。

出行之前,我简单的查阅了资料,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北起鼓楼东大街, 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对空游而言,这样的资料他早就烂熟于心。“看,这就是中戏。”我们走到了东棉花胡同口,空游指着中戏的大门告诉我。门口正好走出来几个中戏的美女。我一边拍一边说:“我当然知道这是中戏了,门上不是写着嘛。”——原来空游还有下一句:“这原来是段祺瑞政府陆的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宅子。”说完招呼我赶紧进去。可惜,不知道是我们没有艺术生的文艺气质,还是挂在脖子上的单反太招摇,门卫很快就把我们视为“狗仔”拦了出去。看来当年的“总理宅子”依旧戒备森严。

“其实,我上次混进去看过,靳宅早已无迹可觅了。”空游招呼我,走进连着的雨儿胡同。我还在回味空游的话,他是向我炫耀他进去过,还是安慰我里面什么都没有呢?里面怎么会什么没有呢?中戏的帅哥美女不是很多吗?

空游的目的和我不一样,这次他计划把南锣鼓巷有特点的门墩都拍下来。在他看来,元代的胡同四合院大多变成了大杂院。可是石头做的门墩,却是稳稳当当的伫立了几百年。细细研究起来,果然大有门道,这门墩有方、有圆、门墩上的图案也以人物、花草、鸟兽居多,都是有着各自美好的寓意。“我们刚刚看到的是三羊开泰、这个雕了九个狮子,因为狮和世同意,所以是九世同居的寓意。”空游显然有备而来,一个个门墩,被他把玩的头头是道,小小的门墩,就被他道出了一个大宅院的悲欢离合。

不知不觉,我和空游便横穿了好几条巷子,我们路过齐白石旧居,在门外观望了进不去的 可园 和同样进不去的婉容后邸,在免费参观的人民作家茅盾旧居的院子前,茅老特地为外孙女修建的秋千,让我可以想象老人晚年的天伦之乐。我们继续往东穿过蒋介石行辕,走到在东北端的菊儿胡同,小小的院落,黑瓦白墙,树荫婆娑,让我分不清是江南还是北京。建筑大师吴良镛教授“有机更新”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的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一如元朝的那些年,建筑师门将一块京城的豆腐,切的四方四正,每个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从此造就了方位感极强的北京人。正如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写道: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行走在今日的南锣鼓巷,京城几百年的往昔敦厚都在此流动得错落曲折,这些人物,或是煊赫一时,或是慷慨一世,或是成为历史硝烟里悲凉的挽歌。唯有几百年的青瓦灰墙,依然风雨不改,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静观时代匆匆。

 

胡同味道

来到菊儿胡同,自然要去寻找菊儿人家。是餐馆,也是人家,阿姨热情的招呼我们进屋,二十几平米的客厅变成了餐厅,最大的一个餐桌,一看就是办公桌改造的。招牌饭是卤肉饭套餐,分荤的和素的两种。这素的卤肉饭,是阿姨专为女儿减肥秘制的。我们无肉不欢,点了两份荤的,只吃上一口,空游就直呼“这比我们在东直门周边,吃的所有的套餐都要好。”此时,阿姨正责骂着她的蝴蝶犬“欢欢”,听到空游的夸奖后,便冲我们乐喝的说“不够再添,加到饱为止。”话音刚落,很不搭的来上一句“哟!欢欢你怎么流眼泪了啊,赶紧拿纸,欢欢不哭啊,妈妈再也不骂你了啊。”听得我和空游面面相觑,原来刚刚被责骂的小狗“欢欢”居然躲在桌子底下,不肯出来,不知道是畏惧还是委屈。于是,宾主满堂欢笑。我就着笑声中尝上一口卤肉饭。慢慢地咀嚼出家的味道。



 



古老格局与文艺时尚 小林 摄影

在南锣鼓巷的美食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 在这里美食不分贵贱、不分中西,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可以称之为美食。在南锣,我们跟上长长的队伍,耐心的等着刚出炉的带着热乎劲儿的山东呛面馒头,然后我们又慕名的找到文宇奶酪,幸运的买到一份,经常是下午两三点就售完的,带着淡淡酒酿味的双皮奶。接着在加入毛家臭豆腐、北海道章鱼小丸子pk阿拉伯大串烧肉的大队伍。在小小的对翅前,我问的老板,招牌为什么是倒着,他得意的告诉我“字倒味正”。然后我们非得要在“这里没有玉米汁儿”前点上一杯玉米汁。好吧,不得不承认,写着写着,我又饿了,这个周末早早地空好了肚子,再把没吃的几家好好补上。

当然,要统计南锣鼓巷的菜品数量,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烹炒煎炸蒸,火候,食材,调味....。。有时候,这些显得简单,有时候却又无比复杂。胡同里的厨房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不需要答案,只需要享受滋味带来的惊喜。吃前有期待、吃后有回味。美食遭遇胡同的时候,美食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味觉感受,更是一种精神享受。



 



现代与古朴 xihong 摄影

在过客,你听到记忆中达达的马蹄声;在束河人家的小桥流水中,你回味纳西人家的生态火锅;或是在徽松鹤尝尝《舌尖上的中国》力推的臭鳜鱼和安徽老家运来的毛豆腐。闻之嗤鼻,入口醇厚。在清末皇后婉容出嫁前的居所的醉虹楼,来自台湾的夫妇。老板娘脸上总是挂着浅浅的笑,夫唱妇随,他们在北京这片土地上已经六年。或者寻摸到号称中戏第二厨房的细园私家厨房,没准儿和你同桌就餐的中戏女生就是明天的大明星。

胡同的味道,不局限于风味小吃和美味厨房。当初正是一家家酒吧和咖啡屋,做出了香气,带来了人气。我和空游从胡同逛回主街,不出几步,一家“小新的店”吸引了我,我发现这和我在鼓浪屿看过的“赵小姐的茶”有些相似。在温热的福建和茶,在雪后的北京,我点上了一杯拿铁,一个精美的蓝色咖啡杯端了上来。原来店主的名字就叫小新,年轻而腼腆。但这幢小小灰色平房的咖啡屋,着实古补,墙面在橘的灯光下,斑驳地文艺。茶几上用清水养着绿植和金鱼。涂着红油漆的窗台,有一尊毛爷爷的铜像,和一排书放在一起,我随意的拿出一本,居然是英文版《小王子》,我打开首页,勉强的翻译出序言的第一句话:“今天早上,我也修剪了我的玫瑰。”空游点上了一根烟,把它放在白色的烟灰缸上,借助这烟雾拍咖啡,我知道这会是一张好照片。

我依稀记得《胡同里的咖啡馆》里面有段话,若放在现在,自然最合适不过。“落地窗外,阳光映照着历经沧桑的老北京胡同儿,让人恍惚间错乱了时空:隔壁的诗人是否在百年前走过这里?还来不及细想,巷子里的一句吆喝声起,几个大爷大妈与小贩开始讨价还价,一句句浓浓的京腔会让你发现,这才是北京咖啡的真正味道。”

不同于三里屯,也不同于后海,胡同深处的咖啡茶馆,还有四合院儿里的小酒吧,浓而不稠,香而微苦。暖暖的午后,点一杯咖啡,静静的夜下,饮一杯红酒。躲在胡同的深处静候着时光与岁月。

 

乐在其中

女人的心情,三分天注定,七分靠shopping,逛街,自然会有好心情。对我而言,逛胡同,逛胡同的小店,也是一样的道理,尤其是在工作日的时候。走出小新的店,我和空游决定从北到南纵穿主街。周四的下午,略显冷清,却没影响到我们难得的雅兴。原以为去了鼓浪屿,走了798,已将各色创意小店踏尽,却没想到南锣鼓巷里的小店却大有天地。空游选上了一条,带着金属小相机装饰的皮链;我买上了五张的空白明信片,正好让我胡乱涂鸦后冠以原创之名,寄给好友;不久,一个集票本又被我收入囊中;一会儿,空游又在一家唱片行细心的挑选起碟片。看来男同胞的购物欲一旦被激发,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奇幻的小店 风如水 摄影

在南锣鼓巷,活跃着100余家店面,有卖原创复古的创可贴把,也有着收集外国人拍摄的北京老照片的北京卡片,或是教学、展示、销售一体的乐天陶舍。你可以找到高科技的小玩意,也可以挑上一把雅致天成的油纸伞,有火车迷痴狂不已的绿皮车,也有让老外惊讶不已的兔儿爷和手工剪纸。极力张扬的是店主的心境和创意,具体里面卖什么,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这里逛街、购物不仅是乐趣,而是享受生活,乐在其中。

我的姓氏“覃”是多音字,可以读qin也可以读tan。覃(tan)思是深思的意思。同样,作为姓氏读“le”的乐字,还有一个读音“yue”音乐的乐。乐在其中,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在南锣还有很多好音乐。

刚出唱片店,路过69酒吧时,两个光盘拼接的logo“69”让我赞叹。我看到的是设计,空游看到的是故事。“估计你不知道Woodstock摇滚音乐节吧,1969年8月15 日,45万以上的年轻人,聚集在Woodstock,美国东北部一个人口不足一万的小镇。 以和平和音乐的名义在此狂欢。”



 



静坐一隅私属的空间

在南锣,鼓巷里是容纳各色声音的场所,这里的酒吧、咖啡馆和其他众多小店不仅为乐队和歌手们提供了交流的空间,还将创意成果转化为可视、可触的装饰、产品和服务。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孕育独立音乐的摇篮。在这里,有永不落幕的音乐节。

不知不觉,已从白天走到黑夜,末日前一天的北京,天空飘起了六边形的晶莹雪花。我们走回了东棉花胡同口,我朝实验剧场抬头望去,巨幅的中戏毕业大戏《伊沃娜,勃艮第的公主》的演出海报很是显眼,海报中抱着一条鱼的公主,在雪花中宛若梦境。的确,在巷角巷尾中,藏匿着一个个现实版的梦想剧场,各种剧目轮番上演。在这里戏剧是严肃的、理想化的精神追求,演职人员和观众保持着自尊和对彼此的尊重。就连剧场外的咖啡厅都淡化了商业元素,充满浓浓的艺术气息,进出的人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这里是戏剧的乐土,这里的人从内心热爱戏剧。

顷刻之后,漫天飞舞的雪花,把北京覆盖成北平,把多彩的胡同,裹成素白。四合院的老屋新居,经历着风雪,沉淀了时间,记录着变化;不起眼的门墩和藏在胡同深处的酒吧、咖啡屋,静看四季变化,体味生活之美。脚下的一草一木,都述说着自然关联;墙头的一器一物,都传达着质朴的东方精神;来往行人的一言一笑,都谱写着关爱与尊重。有那么一个瞬间,我已然感觉不到自己是游客,而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期待的真正的胡同主人。

 

景点介绍

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北起鼓楼东大街, 南止地安门东大街, 全长786米, 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 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而如今,在南北向的主巷以及相串联的东西两侧的胡同里,云集了上百家别具特色的小店,咖啡馆、创意小店、特色酒吧、民俗工艺品店以及美食餐厅等。即延续着老北京的市井风情,又点缀着时尚的元素。南锣鼓巷以其独具一格的复古时尚、国际接轨的先锋时尚,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亚洲25处必去之地。古老的四合院与尽情挥洒个性的各色小店,吸引着中外游客来此徜徉。



 



南锣鼓巷保存着完整的里坊格局 胡同人 摄影

漫步南锣鼓巷,你不仅会惊讶于在城中心还有这样的“桃源”,更会惊艳于它的时尚,它的旧貌与新颜完美结合,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在这里,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古老文化与时尚竟可以对接得如此天衣无缝。白天感受胡同街景浓郁的老北京韵味,夜晚则可以游荡在独具个性创意的小店,或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物品,或打开肚子吃遍美食小吃、或尽情融入时尚先锋的自我放纵。有人说,三里屯没有做到的南锣鼓巷做到了;后海失去的南锣鼓巷又给找了回来。

玩新:个性小店

如今,在南锣鼓巷,活跃着100余家店面,极力张扬的是店主的心境和创意,具体里面卖什么,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这里逛街、购物不仅是乐趣,而是享受生活。

玩古:故居古迹

行走在今日的南锣鼓巷,京城几百年的往昔敦厚都在此流动得错落曲折,这些人物,或是煊赫一时,或是慷慨一世,或是成为历史硝烟里悲凉的挽歌。唯有几百年的青瓦灰墙,依然风雨不改,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静观时代匆匆。

寻宝玩法:南锣鼓巷寻门墩

南锣鼓巷属于东城区,明清时,东城区属于“富人区”,大官巨贾,多在东直门至钟鼓楼一带置地产,因而南锣鼓巷及周边胡同里,多四合院豪宅。时代更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原因,故时豪宅,住进了普通百姓,大多数渐渐成了大杂院,乱而无序,成为现代所谓“老北京”人的普通居所。



 



象征门阀地位的清代门礅南锣鼓巷还能找到几百个 空游无依 摄影

旧京风物,固然竂廓,但并非无迹可寻,门礅,即是其一。在南锣鼓巷交错的胡同中,空游拍摄到了上百个门礅,大多残破,胡同里院居民视为寻常物,堆放杂件,宠物狗尿。古京城居民象征门阀地位的门礅,到了“老北京”人那里,成了“小小子儿,坐门礅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的家长里短,戏言谑语的“起兴”。

 

其他信息:名称由来

1、源自锣鼓商

南锣鼓巷之名,一说此地多为锣鼓商,又地处北锣鼓巷之南而得名。

2、源自锣锅巷

另一说是以平民命名的锣锅巷即今锣鼓巷。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将此处称为锣锅巷。关于这一名称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一认为有驼背者住此,巷以人名;一认为此巷路面中间高,两端低,形如锣锅。后清乾隆十年京城全图,将“锣锅”改为“锣鼓”。民国后一直沿称锣鼓巷。文化大中一度改称辉煌街,后恢复原名。



 



胡同人的生活,日复一日 李双喜 摄影



 



到胡同去 胡同人 摄影

历史背景

锣鼓巷始建于元朝。元大都规划设计时仍延续了唐朝时的里坊制,全城分为50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现在的南锣鼓巷街区北边是鼓楼东大街,南边是地安门东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界,东面是“昭回坊”。西边是“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

明代将北京内城分为28坊,将“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

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满族镶黄旗户在此处居住,逐渐发展出十几条胡同。其中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南锣鼓巷内的小商号也发展起来,有粮店、菜店、油盐店、猪肉铺、羊肉铺、切面铺、蒸锅铺、炸货屋子(制作焦圈、油炸鬼)、小酒铺、饽饽铺、豆腐房、煤铺、井窝子、砖瓦麻刀铺、席箔铺、棚铺、黑白铁铺、喜轿铺、杠房、医馆、药铺、裱糊铺、理发铺、成衣铺、绱鞋铺、绒线铺、文具店、茶馆、当铺等。

元大都里坊构造在8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早已面目全非,但是,南锣鼓巷地区却还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的历史遗存。



 



白鹅漫步南锣鼓巷 刘玉奎 摄影

胡同的存在意义

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胡同一般都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买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有的是亲切融洽的邻里关系。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体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